[发明专利]一次性腹内压监测管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30779.7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66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任广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任广秀 |
主分类号: | A61B5/03 | 分类号: | A61B5/03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地址: | 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牡***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 腹内 监测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用品,特别是涉及一种一次性腹内压监测管。
(二)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IAP(腹内压)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人体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一段时间可导致多个器官功能不全,甚至是出现衰竭现象。
腹腔由腹壁、腰大肌、脊柱、膈肌及盆腔组成,其容量是有限的,可视为一间隔室[4]。正常人体腹腔内压力在0Kpa左右[5](1Kpa=7.5mmHg),任何引起腹腔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情况都可以增加腹腔内的压力。通常将腹内压〉1.96Kpa(20mmHg)确定为腹内压增高,腹腔内压力〉2.45Kpa(25mmHg),病人出现少尿、气道压升高、低氧血症、心输出量减少、酸中毒甚至低血压休克等临床表现的一项或多项诊断为腹腔间室综合征[5]。腹内压可分为4级:Ⅰ级10-14mmHg;Ⅱ级15-24mmHg;Ⅲ级25-35mmHg;Ⅳ级〉35mmHg。其中Ⅰ、Ⅱ级对机体危害较小[5]。通过腹内压监测,可以为病人诊断、治疗提供了依据。
腹内压的监测应用于危重病人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腹内压监测中存在很多护理问题。目前尚无测定腹内压的一次性简易监测器。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用范围广、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腹腔感染危险的一次性腹内压监测管。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法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次性腹内压监测管,其包括测压管、三通阀、输液管路三部分,其特征在于:测压管包括依次连接的测压管A、测压管B、测压管C、测压管D四段,测压管A上部有带压力单位刻度值的刻度尺,下部与测压管B和角度盘铰接在一起,通过角度盘将刻度尺与测压管B的夹角调节成标准90°;测压管B和测压管C通过连接帽A、连接帽B相连接,测压管C、液体管与测压管D通过三通阀A连接,测压管D末端通过三通阀B与导尿管的尿管和尿袋相连接,液体管连接生理盐水袋。
本发明的一次性腹内压监测管,是通过测量膀胱压力间接反映腹腔内压力,测压管D与双腔导尿管、尿桶相连接,通过三通阀A和三通管B可以调节相通管路,测压管C与测压管D通过三通阀与液体管路相连接,主要部分为前端的测压管A,其上方有压力单位刻度值,可以直接读出压力值,方便易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普通腹内压监测器基础上进行改造,吸取其优点,对其不足进行对症处理解决,此种一次性监测器操作简单,成本低,简化了操作程序,不用时可以取下,减少了污染机会,减少腹腔感染的机会,促进患者康复,促进患者舒适,减少了护士工作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腹腔感染危险,适用范围广。而且此产品价格适中,比较容易掌握,适合不同层级医院,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测压管A和测压管B可折叠并在一起,便于存放。腹内压的监测应用于危重病人抢救,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降低感染率,
(四)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测压管A ;2、压力单位刻度值;3、角度盘;4、测压管B;5、连接帽A;6、连接帽B;7、测压管C;8、三通阀A;9、液体管;10、生理盐水袋;11、测压管D;12、三通阀B。
(五)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例。
本发明的一次性性腹内压监测管,其包括测压管、三通阀、输液管路三部分,测压管包括依次连接的测压管A 1、测压管B 4、测压管C 7、测压管D 11四段,测压管A 1上部有带压力单位刻度值 2的刻度尺,下部与测压管B 2和角度盘3铰接在一起,通过角度盘3将刻度尺与测压管B 4的夹角调节成标准90°;测压管B 2和测压管C 7通过连接帽A 5、连接帽B 6相连接,测压管C 7、液体管9与测压管D 11通过三通阀A 8连接,测压管D 11末端通过三通阀B 12与导尿管的尿管和尿袋相连接,液体管连接100ml生理盐水袋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任广秀,未经任广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07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