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层ITO的布线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30434.1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2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何丽;樊永召;金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层 ito 布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ITO的布线结构,尤其是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触摸屏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计算机、电子表、游戏机和家用电器等领域,触摸屏通常包括显示层和位于显示层上的触摸层,触摸层通常利用铟锡氧化物ITO制成。现有的一种ITO布线结构,其为双层布线结构,包括X轴感应电极和Y轴感应电极,所述X轴感应电极和所述Y轴感应电极形状相同均为菱形,以若干行若干列的形式排列,并一列X轴感应电极和一列Y轴感应电极交替排列,其中同一列的X轴感应电极相连接,同一行的Y轴感应电极相连接。两层ITO通过桥接铺设于玻璃板的一侧,此种方式不但工艺复杂,而且桥接处容易损坏,产品良率低,并且由于ITO层的成本较高,双层ITO的设置必然会提高成本。因此为了顺应市场需求,降低成本,人们发明了单层感应层,所述单层感应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纵向排列,每个触控电极组包括两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的形状三角形,且其中一所述触控电极相对另一所述触控电极顺时针旋转180度,两所述触控电极相对组成所述触控电极组。这种单层感应层的布线结构虽然解决了成本问题,但是线性度不佳,且只能应用于小尺寸的触摸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性度好且能够应用于大尺寸的ITO布线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层ITO的布线结构,其包括若干个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在行方向上对应相连,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在列方向上对应相连,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嵌套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单层ITO布线结构中,第二感应电极嵌套在第一感应电极内,感应面积大,感应更灵敏,线性度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ITO布线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发明ITO的布线结构的示意图,其包括个第一感应电极1和第二感应电极2,所述第二感应电极2嵌套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内,彼此之间具有间隙。位于同一行或者同一列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相连,与之对应的位于同一列或者同一行的所述第二感应电极2相连,即若同一行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相连,则同一列的所述第二感应电极2相连;若同一列的所示第一感应电极1相连,则同一行的所述第二感应电极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处于同一行的的第一感应电极1相连,处于同一列的第二感应电极2相连。同一行第一感应电极1的排列方向为行方向,同一列第二感应电极2的排列方向为列方向
最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是由顶边10、底边11以及两个侧边12围成的环形,其相对的顶边10和底边11为锯齿状,并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的一侧设有开口13,用于为所述第二感应电极2的连接线引出提供通道。具体的,所述第一感应电极1的顶边10和底边11均自内侧边缘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4,并同样的自外侧边缘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槽1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14和所述第二凹槽15彼此错位,错开半个第一凹槽14或第二凹槽15的位置,所述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15的底部到顶部的宽度不同,是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增大,所述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15的形状为三角形。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所述第一凹槽14和第二凹槽15由底部到顶部逐渐减小,再或者先增大后减小,先减小后增大等多种方式都是可行的,以及所述第一凹槽14和所述第二凹槽15也可以是底部到顶部的宽度相同,与行方向垂直或者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且形状可以是梯形、不规则形状等多种形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加长齿状部位的长度。这样的设计更容易判断手指的位置,使用较少的感应电极的数量,就能够判断出手指的位置。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并不限于所述最佳实施例中所限定的由四边组成的四边形的环形,所述四边也不限定于直线,也可以是弧线或者折线,故所述环形也可以是由四边组成的圆形环形或者四边构成的多边形的环形,与四边构成环形相同,相应的行方向或者列方向的边设计为锯齿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04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自由度可调臂长并联机器人
- 下一篇:气缸内燃斯特林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