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氢欧山芹素作为农业杀虫剂的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30209.8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9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宋萍萍;吕晔;王年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90 | 分类号: | A01N43/90;A01N57/12;A01N53/08;A01P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氢欧山芹素 作为 农业 杀虫剂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二氢欧山芹素作为活性成分制备杀虫剂的用途。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在我国许多地区大面积发生,并且频率呈上升趋势,危害加重。目前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要控制措施。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导致害虫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等多种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显著下降,使得农民不得不加大用药量以提高防效,但是又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因此,探索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药显得尤为重要。
二氢欧山芹素,英文名称Columbianetin,分子式C14H14O4,分子量246.26,化学名称:2H-Furo[2,3-h]-1-benzopyran-2-one,8,9-dihydro-8-(1-hydroxy-1-methylethyl)-,(8S)-;其分子结构为:
二氢欧山芹素,熔点162~163℃,溶于甲醇、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研究发现二氢欧山芹素对抗血小板聚集、抗真菌和细胞毒素等作用。但是至今没有二氢欧山芹素作为杀虫剂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探索二氢欧山芹素作为活性成分在制备农业杀虫剂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通过大量研究证明,二氢欧山芹素作为活性成分制备得到的农业杀虫剂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可用于防治各种作物上害虫,特别是用于防治鳞翅目和同翅目昆虫。鳞翅目昆虫可为夜蛾科、菜蛾科昆虫;所述的夜蛾科昆虫优选为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粘虫;菜蛾科昆虫优选为小菜蛾。所述的同翅目昆虫为蚜科昆虫,优选为桃蚜。
二氢欧山芹素是从天然植物中分离纯化得到或市售可得。二氢欧山芹素作为活性成分和农药助剂、赋型剂配制成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二氢欧山芹素还可以和其它农药复配,与农药助剂、赋型剂混合制成农药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剂型。所述的剂型可以是乳油、悬浮剂、水乳剂、可湿性粉剂、微乳剂或水分散颗粒剂等。所用的助剂可以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吡咯烷酮、聚氧乙烯聚氧丙稀嵌段化合物、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赋形剂可为环己酮、溶剂油、溶剂油、水、丙二醇、去离子水等。复配所用的其他农药为有机磷类,如: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E1059)、对硫磷(1605、E605)、敌敌畏(DDV)、乐果、敌百虫等;拟除虫菊酯类,如:氯氰菊脂、溴氰菊脂、杀灭菌脂等;微生物源杀虫剂,如苏云金杆菌(Bt)、阿维菌素、白僵菌等。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二氢欧山芹素作为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触杀、胃毒作用,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提取物,对于各种粮食、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具有低毒、无残留、无污染、无公害的特点,更有利环境保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二氢欧山芹素作为活性成分对农业害虫的防治
供试虫源为采集的田间种群3~6龄幼虫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化蛹产卵,挑选室内F1和F2代大小基本一致的1龄幼虫供毒力测定用。准确称取二氢欧山芹素(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将其溶于丙酮,制成浓度为1.000mg/ml作为供试药液备用。用打叶器将新鲜干净的甘蓝叶片(其中粘虫用小麦叶片)制成直径为1.5cm的叶碟,然后将其在供试药液中浸10秒后取出,后取出晾干置于含有1%水琼脂或保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接入饥饿3h的试虫,置于人工气候室内[(25±1)℃,L/D=14/10,RH75%],每个浓度的药液处理30头虫。空白对照组用丙酮溶液浸渍叶片,同样浸叶法处理试虫。48h检查死亡率,计算各处理的死虫数、活虫数,计算幼虫死亡率。
结果显示:48h内,供试药液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粘虫、桃蚜有效,具体死亡率见表1,通过试验显示,二氢欧山芹素作为农用杀虫剂,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
表1二氢欧山芹素对昆虫的毒力测试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未经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020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斜网式直通过滤器
- 下一篇:一种人羊膜的脱细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