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循环催化臭氧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9760.0 | 申请日: | 2013-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8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松;于忠臣;冯进来;李芳;戴春雷;张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张海霞 |
地址: | 163318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循环 催化 臭氧 水处理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臭氧法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深入,消除排入水体中持久有机污染物已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任务。臭氧作为一种绿色的氧化剂主要应用于水体消毒,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其它领域的应用进展缓慢。近些年来,随着臭氧发生设备成本的降低及其可靠性的提高,臭氧在消除水环境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单独臭氧对一些难降解有机物的氧化效率不高限制其应用,因此催化臭氧法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本申请人公开了一种悬浮活性炭光催化臭氧水处理装置(201020505342.6),该装置采用单循环法,利用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弱催化臭氧和紫外光强催化臭氧生成羟基自由基作用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达到水处理的目的,但装置中的强催化臭氧和弱催化臭氧作用在空间上不分离,导致基于活性炭的弱催化臭氧有机物的氧化和吸附作用受到限制,使水力停留时间增加,相应地增加臭氧量和紫外光的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循环催化臭氧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利用气提原理,构造了强催化臭氧和弱催化臭氧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双循环,充分发挥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催化氧化以及紫外催化臭氧氧化各自的作用,使水中有机污染物按照氧化难易程度进行空间分离,提高了氧化效率,减少水力停留时间,降低了紫外灯和臭氧消耗。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使用该水处理装置进行水处理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循环催化臭氧水处理装置,包括外筒、中筒、内筒、紫外灯、臭氧化气体分布器及气液固分离器,其中的外筒、中筒及内筒同心套装,外筒的底部设置底板,外筒的上部设置进水口;所述内筒的下沿固定在外筒底板上,在内筒壁的上部及下部,沿筒壁周向分别等距设置若干条形孔,内筒上部的条形孔外套装筛网,内筒的上口设置上盖板,上盖板上设置中心孔,以中心孔为圆心的圆周上还均布有与中心孔规格相同的圆孔,中心孔及圆孔内分别插入套有石英玻璃套管的紫外灯,中心孔内的套有石英玻璃套管的紫外灯外还套有TiO2网筒; 上述外筒与内筒之间的底板上放置若干层瓷球,若干层瓷球的总高度高于内筒下部条形孔的上边;所述中筒的上沿低于内筒上部条形孔的下边,中筒的下沿与瓷球之间留有间隙,位于中筒的下部、在中筒与内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置臭氧化气体分布器,外筒的上口法兰连接气液固分离器;所述气液固分离器,包括基体、外套筒、折流圆筒及分隔筒,分离器的基体是下部呈锥状的圆筒,基体的上沿高于内筒上部的条形孔的上边、低于内筒的上沿;上述基体外设置外套筒,外套筒与基体外壁间围成环状槽,外套筒的侧壁设置出水口,出水口低于基体的上沿;基体内固定与基体同心的折流圆筒,折流圆筒的上沿高于基体的上沿,折流圆筒的下沿低于基体的上沿;折流圆筒内同心固定分隔筒,分隔筒壁的下部向外弯折,分隔筒的下沿低于中筒的上沿,分隔筒的上沿低于基体的上沿、高于折流圆筒的下沿,分隔筒的下口直径大于折流圆筒的直径;装置内还装填有活性炭。
使用上述双循环催化臭氧水处理装置进行水处理的方法是:
1、污水由装置的进水口输入,装置的中筒与内筒二者包围的空间为升流区,内筒内部的空间为内循环降流区,外筒和中筒包围的空间为外循环降流区,同时臭氧化气体自进气口进入升流区,该区与内、外循环降流区因内部液体所含气体量的不同,产生密度差,进而产生液体循环的推动力;
2、污水流动到分隔筒部位时,由于筛网阻隔活性炭进入到内循环降流区,所以活性炭在自身重力及折流挡板的双重作用下,只进入到外循环降流区; 而污水中的臭氧化气体,由循环水流夹带进入到内及外循环降流区;
3、升流区与外循环降流区之间进行液体的外循环流动,在这一流动循环过程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并通过弱催化特性的活性炭催化臭氧,将废水中易氧化的有机物组分分解;
4、升流区与内循环降流区之间进行液体的内循环流动,内循环流动时,紫外光和TiO2协同催化臭氧,生成比臭氧氧化效能更高的羟基自由基,利用羟基自由基氧化废水中难降解的有机分子。
本装置的具体工作原理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97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