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8785.9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3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皇德;梅生福;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41J3/407 | 分类号: | B41J3/407;B41J2/0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颗粒 带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器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器件印刷工序通常较为复杂,易污染环境,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而且,耗时、耗材、耗能。
目前,在电子器件的制造过程中有一种金属打印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组分各异的常温液态金属或其合金墨水,在各种基底上自下而上写出所需要的导体、导线、各种功能电子器件、传感器和集成电路。该方法在印刷电子学、生物医学电子、机电行业乃至能源等领域已显示出广泛的应用价值,这种液态金属在各种基底上直接制作电子器件的直写式印刷技术,有望重塑集成电路产业。而液态金属作为该合金墨水,其应用研究也日趋重要。
但是,在打印时,由于液态金属的表面张力非常大,对于不同的材质表面,使液态金属均匀的涂附在表面上实属不易,其分布尺寸等更难进行精确的控制。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由于液态金属表面张力太大,液滴极易产生团块聚集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储存单元、高频振荡单元、绝缘单元、电荷产生单元、辅助驱动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储存单元、高频振荡单元、绝缘单元、电荷产生单元和辅助驱动单元依次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分别控制与储存单元、高频振荡单元、电荷产生单元和辅助驱动单元。
优选地,所述储存单元为用于储存液态金属的储存容器,所述储存容器设有一个开口。
优选地,所述高频振荡单元为压电陶瓷晶体管,所述压电陶瓷晶体管与储存容器的开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高频振荡单元的振荡频率范围为2Hz~20MHz。
优选地,所述绝缘单元为绝缘板,所述绝缘板设有一个开孔,压电陶瓷晶体管与所述开孔的一侧连接。
优选地,所述绝缘单元的材质为陶瓷或介电系数大于陶瓷的材质。
优选地,所述电荷产生单元为电极,所述电极固定连接在绝缘板的开孔的另一侧。
优选地,所述电极为环形电极、片状电极或点状电极。
优选地,所述电极的材质为铜、银或金。
优选地,所述辅助驱动单元的驱动形式为电场式驱动或机械式驱动,其位于电荷产生单元处,为金属颗粒的导出提供驱动力。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通过采用高频震荡单元将液态金属击碎、分离成各自独立的微小颗粒,再利用电荷产生单元外加电荷方式,使其各小颗粒上面均带有适当的电荷,由于小颗粒上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会产生相互排斥现象,这些颗粒与颗粒之间将不会像普通的液态金属那样喷涂或涂抹在材料表面上就会快速聚集在一起,从而可以将金属颗粒均匀、整齐的排列并吸附到欲喷涂或涂抹的材料表面上,本发明的各相关部件价格低廉,有利于应用及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与蒙板配合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1:储存容器;2:压电陶瓷晶体管;3:绝缘板;4:辅助驱动单元;5:电机;6:带电荷金属颗粒;7:基板;8:蒙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使金属颗粒带电的装置包括储存单元、高频振荡单元、绝缘单元、电荷产生单元、辅助驱动单元和控制单元;储存单元、高频振荡单元、绝缘单元、电荷产生单元和辅助驱动单元依次连接。
储存单元为用于储存液态金属的储存容器1,储存容器1为一非封闭系统,可适时向储存容器1中添加适量的液态金属,储存容器1设有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可流出适量的液态金属至高频振荡单元。
高频振荡单元为压电陶瓷晶体管2,压电陶瓷晶体管2可产生并调控适当的频率声波震荡频段,其震荡频率范围可为2Hz~20MHz,压电陶瓷晶体管2的一端管口与储存容器1的开口连接在一起;压电陶瓷晶体管2通过高频机械震荡,将流出储存容器1流出的液态金属击碎并分离成介于0.2μm~50μm大小的金属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87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混式燃气燃烧器
- 下一篇:富氧低NOx煤粉燃烧器及专用喷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