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封闭工作缸液位的测量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7744.8 | 申请日: | 2013-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5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曹志伟;米玉华;陈道君;廉国营;鲍延年;吕欣;蒋道建;刘彤;陈学平;何碧;范玉德;赵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F23/00 | 分类号: | G01F23/00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刘兴亮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闭 工作 缸液位 测量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位测量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封闭工作缸液位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高温超高压的温等静压机的工作主体是超高压封闭工作缸,为一个密闭容器,工作时通过向封闭工作缸内充具有一定温度的介质油,形成一个满足成型要求的具有特定温度和压力的工作腔:超高压封闭工作缸最高温度300℃,最高工作压力200MPa。因为封闭工作缸是一个密闭的高温高压容器,所以封闭工作缸的液位无法进行直接测量,操作人员不知道封闭工作缸的液位,不利于操作人员操作设备,如在产品压制完成后要将封闭工作缸的介质排回油箱取出产品,这时如果排油时间不够就开封闭工作缸盖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从封闭工作缸排出的油太多又会增加下次压制产品的充油时间,而使工作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温超高压封闭工作缸的液位软测量方法及装置。所谓软测量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对难以测量或者暂时不能测量的重要变量,选择另外一些容易测量的变量,通过构成某种数学关系来推断或者估计,以软件来代替硬件的功能,而不是通过传感器硬件直接测量获得,该变量的测量,对操作人员操作设备有直观的指导意义。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封闭工作缸的液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分别测量清洁油箱、回油箱和封闭工作缸的容积及底面积;将测量装置充满液体并记录充满液体的容积;将清洁油箱的容积、回油箱的容积、封闭工作缸的容积和充满液体的容积进行处理得到第一容积;将测量装置冲入液体并记录冲入液体的容积;通过液位传感器分别测量清洁油箱和回油箱的液位;将清洁油箱的底面积、回油箱的底面积、封闭工作缸的底面积、第一容积、清洁油箱的液位、回油箱的液位和冲入液体的容积进行处理得到封闭工作缸的液位。
优选的,所述第一容积为管道和充排泵的容积。
一种封闭工作缸的液位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装置包括充排缸、充排泵、至少一个液位传感器和管道,所述至少一个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充排缸内,所述充排泵设置在充排缸与封闭工作缸之间,所述充排缸、充排泵和封闭工作缸通过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充排缸包括清洁油箱和回油箱。
优选的,所述系统管道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用于连接清洁油箱和回油箱,所述第二管道用于连接回油箱、充排泵和封闭工作缸。
优选的,所述清洁油箱的形状为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
优选的,所述回油箱的形状为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
优选的,所述封闭工作缸的形状为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该方法对封闭工作缸的液位进行直接测量,有利于操作人员操作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一种封闭工作缸的液位测量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对应的附图标记名称为:
101封闭工作缸,102回油箱,103清洁油箱,104液位传感器,105第一管道,106第二管道,107充排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一种封闭工作缸的液位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清洁油箱103、回油箱102、两个液位传感器104、第一管道105、第二
管道106、充排泵107和封闭工作缸101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测量装置;
使用测量工具分别测量清洁油箱103、回油箱102和封闭工作缸101的容积
及底面积;
将测量装置充满液体并记录充满液体的容积;
将清洁油箱103的容积、回油箱102的容积、封闭工作缸101的容积和充
满液体的容积进行处理得到第一容器;
将测量装置冲入液体并记录冲入液体的容积;
通过液位传感器104分别测量清洁油箱103和回油箱102的液位;
将清洁油箱103的底面积、回油箱102的底面积、封闭工作缸101的底面
积、第一容积、清洁油箱103的液位、回油箱102的液位和冲入液体的容
积进行处理得到封闭工作缸101的液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积为管道(例如,第一管道105和第二管道106)和充排泵107的容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77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