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网服务器访问方法、设备和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27575.8 | 申请日: | 2013-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8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解克;冯立华;冀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红莲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服务器 访问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网服务器访问方法、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宽带用户数量激增,IP公有地址已经临近枯竭,为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技术并应用电信级网络地址转换(Carrier-Grade NAT,CGN)设备支持多终端设备进行网络访问。
目前,基于CGN设备的NAT技术主要解决了内网用户(即私网地址用户)访问外网的问题,但是,当内网用户将自己的用户终端搭建成希望外网用户访问的内部服务器时,由于内网用户终端的私网IP地址在公网上无法被外网用户识别,因此,基于目前CGN设备的NAT技术还不能解决外网用户主动访问内部服务器的问题,现有技术可以通过IP地址映射来解决NAT转换后内部服务器应用的问题。即将一个公网地址所接受的信息全部映射到一个私网地址,但是这样实现就会导致了一个私网地址需要占用一个公网地址的全部端口,失去了NAT转换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网服务器访问方法、设备和系统。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网服务器访问方法,包括:
CGN设备接收内网用户终端发送的内部服务器申请消息,所述内部服务器申请消息包括:所述内网用户终端的私网IP地址,以及与所述内部服务器开放的网络应用对应的应用端口标识和应用传输协议;
所述CGN设备配置与所述私网IP地址、所述应用端口标识和所述应用传输协议对应的公网IP地址和公网端口标识,并将配置信息存储到内部服务器访问表;
当所述CGN设备接收外网用户终端发送的包含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标识和传输协议的网络访问消息时,确定所述内部服务器访问表中是否具有与所述目的IP地址、所述目的端口标识和所述传输协议匹配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私网IP地址、第一应用端口标识和第一应用传输协议与第一公网IP地址和第一公网端口标识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一应用端口标识与所述目的端口标识相同,所述第一应用传输协议与所述传输协议相同,且所述第一公网IP地址与所述目的IP地址相同;
所述CGN设备若确定具有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则应用与所述第一公网端口标识对应的端口向与所述第一私网IP地址对应的内网服务器上、与所述第一应用端口标识对应的端口转发所述网络访问消息。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CGN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内网用户终端发送的内部服务器申请消息,所述内部服务器申请消息包括:所述内网用户终端的私网IP地址,以及与所述内部服务器开放的网络应用对应的应用端口标识和应用传输协议;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与所述私网IP地址、所述应用端口标识和所述应用传输协议对应的公网IP地址和公网端口标识,并将配置信息存储到内部服务器访问表;
查询模块,用于当接收外网用户终端发送的包含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标识和传输协议的网络访问消息时,确定所述内部服务器访问表中是否具有与所述目的IP地址、所述目的端口标识和所述传输协议匹配的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私网IP地址、第一应用端口标识和第一应用传输协议与第一公网IP地址和第一公网端口标识的对应关系,其中,所述第一应用端口标识与所述目的端口标识相同,所述第一应用传输协议与所述传输协议相同,且所述第一公网IP地址与所述目的IP地址相同;
处理模块,用于若确定具有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则应用与所述第一公网端口标识对应的端口向与所述第一私网IP地址对应的内网服务器上、与所述第一应用端口标识对应的端口转发所述网络访问消息。
本发明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网服务器访问系统,包括外网用户终端和作为内部服务器的内网用户终端,以及上述的CGN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75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