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尼龙织物的表面接枝改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027239.3 | 申请日: | 2013-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4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胜;赵倩;谷晓昱;董明哲;姜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6M14/34 | 分类号: | D06M14/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尼龙 织物 表面 接枝 改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尼龙织物的表面接枝改性方法,即使用微波法对尼龙织物进行表面接枝,以改善尼龙织物的抗熔滴性能与吸湿性能。
背景技术
尼龙自美国杜邦(Du Pont)公司在1930年推出至今,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品种最多、应用最广的工程塑料,总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工程塑料的首位。尼龙织物因为具有强力高、耐磨性好、弹性好、防虫蛀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帐篷、内装饰、安全气囊和服装等。尼龙织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熄性,但是当火势比较大时,其较大的比表面积极易使火势迅速蔓延,并且由于尼龙织物的熔点(215-265℃)与着火点温度(403-431℃)相差较大,受热时纤维极易收缩,造成熔融滴落,灼伤皮肤,造成人员伤亡,熔滴也可以引发其他可燃体燃烧,并且尼龙织物的吸湿性极差,作为服装等时吸汗性、透气性不好,这也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织物具有比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对其进行表面接枝改性,改善其某些特定功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微波是波长介于1-1000nm范围内高频率电磁波,具有极高的穿透能力。微波照射极性物质时,极性物质分子能吸收微波,使转动和自旋运动速度加快,使极性物质分子的活化能大大降低,因此微波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微波辐照下进行的反应,只要反应混合物中反应物能充分接触、比例适当,就会有较高的反应效率,而且反应比较均匀,微波具有清洁、高效、快速、操作简便、耗能低、污染少等特点,近年来在化学合成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应用,1986年加拿大化学家首次将微波技术应用于有机合成,1994年Murruy将微波技术首次用于聚台物的合成研究。将微波应用于织物的表面光接枝改性的报道并不多,尤其是应用于尼龙织物表面更是未曾有过报道,这是因为与天然织物相比,尼龙织物的结构中没有活性基团,因此在其表面进行接枝改性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发明的亮点在于:一、首次将微波接枝技术应用于尼龙织物的表面接枝改性,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将微波法应用于合成织物表面接枝改性。微波接枝改性具有反应速度快,接枝均匀,无需搅拌等优点,并且微波法接枝改性过程中单体与织物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避免了微波与织物的直接接触,因此对织物本身的性能影响较小,反应条件温和,微波均匀穿透,而且工艺简单,设备投资少,无污染。二、本发明首次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用于尼龙的抗熔滴与吸湿性改性,改性后的尼龙织物抗熔滴性与吸湿性明显提高,并且表面接枝改性单体与织物是通过共价键连接,因此,改性后的织物耐洗性良好,效果持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微波法应用于尼龙织物的表面接枝改性,通过加入引发剂,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单体接枝到尼龙织物表面,以提高其抗熔滴性能与吸湿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尼龙织物的微波表面接枝法,具体的实验步骤为:
尼龙织物在0.4%的Na2CO3溶液中水煮30min,然后用丙酮抽提12h,再将织物浸入引发剂溶液中在微波条件下预反应一段时间,经过二浸二轧(轧车转速1m/min,压力0.3MPa),将织物转入提前配置好的单体溶液中,在微波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水洗,再在沸水中煮30min,以除掉织物表面的均聚物。再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预反应时间为20min,引发剂选用K2S2O8,浓度为0.25-2%,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浓度2.5-20%,在单体溶液中反应时间为40-80min。反应温度为室温升至指定温度后恒温,温度为70-90℃,微波功率为300-600W。反应时保持浴比为1:40,为保证微波感应温度的稳定性,总的溶液量不小于300g。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使用微波法促进接枝反应,微波穿透能力强,能使接枝反应均匀发生,并且不需要搅拌。反应迅速,效率高。并且微波反应清洁、无污染,设备操作简单。使用微波法接枝后的织物,对其本身的性能影响较小,并且织物的抗熔滴性能明显提高,吸湿性能达到改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72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