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静电水性油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6544.0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5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强;陈健超;刘玉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佳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10 | 分类号: | C09D11/1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卞华欣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静电 水性油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静电水性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环保材料的开发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油墨正朝着高性能环保型方向发展,其中,水性油墨以水为主,配以无毒水性连接料,不仅价格低廉、印刷适应性好,且无毒、芳香、安全、对环境友好,因此倍受印刷界的青睐。
目前,在包装印刷业,静电易导致印刷效果差,印刷时产生静电时易导致以下几种情况出现:①油墨飞出印刷图案或文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的胡须状;②在版深5~20μm处易出现实地印刷部分的斑纹,这是因为印到薄膜上的油墨在干燥之前就已受到静电影响而位移的缘故;③转移不良。另外,静电带来的危害极大,因此在包装电子产品的纸箱的印刷中,对于包装电子产品的纸箱要求导电率小于1000 kΩ,但是市面的油墨的导电率都大于1000 kΩ,不适用于包装电子产品的纸箱的印刷。为此,急需开发一种导电率低的防静电油墨以减缓静电对于包装印刷业的危害。
为了降低静电所带来的危害,人们通常在油墨中加入抗静电添加剂来抑制静电荷的产生和促进静电荷的泄漏,抗静电添加剂能够降低油墨的电阻,加速油墨的泄露,但油墨的附着力、亮度会降低,印刷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有效降低导电率的防静电水性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静电水性油墨,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色粉 25-35份
丙烯酸树脂 30-40份
抗磨剂 1-4份
抗刮剂 0.5-1.5份
转印剂 0.1-1份
消泡剂 0.1-0.6份
水 26-35份。
其中,所述色粉为导电炭黑。导电炭黑孔隙较多,容易吸附碳原子以外的H、O等杂质原子而得到饱和,阻碍了碳原子间的正常连接,使导电炭黑具有较低的电阻率,进而使油墨的导电率小于1000kΩ。另外,填充导电炭黑的油墨体系的粘度较大,界面作用强,导电炭黑粒子的分散性差,不易形成导电网络,电子的运动受阻,电阻率改变困难,使油墨的导电率为500kΩ~700kΩ,防静电性能较佳。
其中,选用丙烯酸树脂为水性连结料,丙烯酸树脂为高分子量树脂溶液,具高光泽和优越的展色力,黏度稳定性佳,可大大提高产品的光泽度和展色性,提升产品质量。
其中,所述抗磨剂为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日本三井410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日本三井410为EVA热熔胶,密度为0.94,熔体流动速率为400,与填料的掺混性好,着色和成型加工性好。
其中,所述转印剂为丙烯酸胺树脂的水性溶液,所述丙烯酸胺树脂的水性溶液为德国TA-300的丙烯酸胺树脂的水性溶液。德国TA-300为半透明液体,pH为6.5-7.6,固含量为15%,粘度为12600CPS,在油墨配方中添加0.1-1%的德国TA-300,可使油墨降低5-10%的色粉使用量,同时具有相同的色度,降低制造成本,且油墨的体系稳定性良好,在印刷时不会产生飞墨的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印刷效果,使印刷更干净及具有较艳丽的印刷效果。
一种防静电水性油墨,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色粉 26-34份
丙烯酸树脂 32-38份
抗磨剂 1-3份
抗刮剂 0.6-1.4份
转印剂 0.2-0.8份
消泡剂 0.1-0.5份
水 28-34份。
一种防静电水性油墨,它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色粉 28-32份
丙烯酸树脂 33-36份
抗磨剂 1-2份
抗刮剂 0.8-1.2份
转印剂 0.3-0.6份
消泡剂 0.2-0.4份
水 30-33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佳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佳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65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栅栏
- 下一篇:一种无卤无磷环保协效阻燃剂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