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4707.1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4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邱业君;耿艳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孙伟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磷酸 磷化 复合 纳米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等诸多优点,是新一代绿色高能电池。目前,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多种便携式电动工具、武器等领域,在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中也显示出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部分,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磷酸铁锂(LiFePO4)、锰酸锂LiMn2O4 等,其中LiFePO4因其成本低、环境友好、不吸潮、安全性能高、比容量较高(理论容量~170mAh/g)、在3.4V 左右有平稳的放电电压平台、热稳定性和循环性能优异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前途的正极材料之一。合成LiFePO4的常用方法有高温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和水热法等。这几种方法虽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高温固相法合成LiFePO4颗粒的粒径较大,充放电性能不太理想;溶胶-凝胶法的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水热法虽可控制粒径,但工业生产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LiFePO4材料本身也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如LiFePO4的电导率很低、Li 离子在LiFePO4中扩散困难等,这些缺陷也阻碍了LiFePO4材料的应用。
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发新的LiFePO4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来提高LiFePO4的综合性能,促进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发明人预料不到地发现,通过锂源、磷源、铁源、聚合物与溶剂的协同作用,得到的静电纺丝溶液具有十分优异的均一性、稳定性和良好的可纺性,进而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静电纺丝技术和热处理工艺,得到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本发明提供的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纤维形貌和导电性能,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放电容量值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包括如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50~99%的磷酸铁锂、0.5~30%磷化铁和1~20%碳,所述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在50~500nm之间,该纤维中存在磷化铁的球状颗粒。磷化铁的球状颗粒平均直径在50-2000nm之间,本发明所述的平均直径是指制得的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直径的总体平均值,测量的是纤维中非突起的位置。磷酸铁锂是活性物质,而磷化铁和碳是导电成分,此外碳还起粘接材料的作用,使整个材料成纤维状,且具有一定的可弯折性能。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纤维形貌和导电性能,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放电容量值高。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 配制静电纺丝溶液:将锂源、铁源、磷源、聚合物、碳源、添加剂溶于溶剂中,搅匀,得到静电纺丝溶液;所述锂源、铁源和磷源的摩尔比为0.6~1.6:0.6~1.6:1.0,磷源的质量/体积浓度为0.1~30%,聚合物的质量/体积浓度为0.2~40%,碳源的质量/体积浓度为0~5%,添加剂的质量/体积浓度为0~10%,所述添加剂选自蔗糖、柠檬酸、葡萄糖、氯化铵和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溶剂选自水、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和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或多种;质量/体积浓度(w/v)指:1毫升溶剂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百分数;
B) 静电纺丝:一定的纺丝条件下,将所述静电纺丝溶液纺成纤维前驱体;所述纺丝条件为电压3~60kV,温度10~90℃,收集装置距离喷丝装置的距离为3~50cm;
C) 热处理:将所述纤维前驱体在氮气、氩气、氢/氮混合气或氢/氩混和气气氛中,加热至400~500°C煅烧,然后升温至600~900°C并保温,降温后,得到磷酸铁锂/磷化铁/碳复合纳米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4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