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三唑烯环氧化制备氟环唑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4555.5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6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姜鹏;孟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5/06 | 分类号: | C07D405/06;B01J31/2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何薇 |
地址: | 10003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三唑烯环 氧化 制备 氟环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催化三唑烯环氧化制备氟环唑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氟环唑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谱性三唑类杀菌剂,由德国巴斯夫公司1985年开发。文献报道氟环唑原药有六条合成路线,工业生产中采用三唑烯合成氟环唑。专利U.S.5245042采用马来酸酐与双氧水原位形成单过氧马来酸对三唑烯进行环氧化,该工艺方法采用三唑烯摩尔量的10倍马来酸酐,相当于生产1吨氟环唑产生3.52吨马来酸,大量废酸的产生增加了后处理步骤,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该工艺路线采用质量浓度为50%的双氧水,高浓度双氧水的使用在生产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此工艺路线采用环境不友好的二氯乙烷作为溶剂。有人报道以8-羟基喹啉锰的配合物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ZL200610136989.4),此方法催化剂需提前制备,而且此催化体系仅对简单的、富电子的烯烃有比较好的效果,对三唑烯这种大位阻、缺电子的烯烃催化效果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催化三唑烯环氧化制备氟环唑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催化三唑烯环氧化制备氟环唑的方法,将由配体与锰离子原位形成活性催化物与底物三唑烯在充分搅拌溶解后于-10-60℃,再加入三唑烯摩尔量的5-8倍的氧化剂反应6-24小时,即得到氟环唑。
所述催化物由通式(I)的8-羟基喹啉衍生物为第一配体、以通式(II)吡唑类衍生物为第二配体与锰离子原位形成活性催化物;
通式(I)中芳环上的取代基R1、R2、R3、R5和R6为H,R4为卤素;通式(II)中吡唑环上R1',R2',R3',R4',分别可为氢、卤素、烷基、硝基或氰基;所述锰离子为醋酸锰(III)或乙酰丙酮锰(III)三价锰离子。
所述通式(II)中R1'=R2'=R3'=R4'=H或R1'=R3'=R4'=H,R2'=CH3。
所述三价锰离子(简写为Mn(III))、8-羟基喹啉衍生物(简写为8-HQ)、吡唑类衍生物(简写为Pyz)摩尔比为Mn(III):8-HQ:Pyz=1:1~5:1~50。Mn(III):8-HQ:Pyz=1:2~3:20~30.
将配体溶于有机溶剂中在与锰离子原位形成活性催化物;所述有机溶剂为酮、醇、水、氯代烃、酯、腈中的一种几种的混合。
所述有机溶剂为丁酮、丙酮、丁二酮或乙腈。
所述氧化剂为质量浓度为10-50%的双氧水。所述氧化剂为质量浓度为30-50%的双氧水。
所述反应温度在-5-20℃。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催化剂成本低、并且采用原位制备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催化剂环氧化效率高、稳定性好,反应条件温和;所用溶剂绿色环保,无毒或低毒;杜绝了酸酐的使用,减化了后处理步骤;所用氧化剂双氧水浓度低,收率高,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2.本发明简便高效的由三唑烯通过催化环氧化来制备氟环唑原药的方法,以杜绝过量废酸的产生,简化后处理步骤,减小环境压力;同时采用低浓度双氧水,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本发明催化剂催化效率高、化学选择性好、廉价、制备工艺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所用溶剂绿色环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这些实施例中,除非有特殊声明,所用8-羟基喹啉及其衍生物、吡唑及其衍生物、锰盐、三唑烯均已毫摩尔(mmol)计量,丙酮以毫升(mL)计量。
实施例1:
将0.02mmol乙酰丙酮锰(III)、0.06mmol8-羟基喹啉、0.6mmol吡唑加入烧瓶中,加入5mL丙酮搅拌均匀后,然后再加入1mmol三唑烯。室温搅拌10分钟后,反应温度降至0℃左右,将8mmol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溶液逐滴加入上述丙酮溶液中,3小时滴加完毕,然后自然升温至室温反应8小时。得氟环唑粗品,收率为74.2%,采用安捷伦1200-HPLC检测纯度为91.3%(检测波长为205nm,流动相为乙腈和水50:50,C18色谱柱)。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45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砂轮传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胶条挤出机的多孔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