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清理粘结物的污水处理罐及污水热循环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3286.0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2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社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社庭 |
主分类号: | C02F1/04 | 分类号: | C02F1/04;B08B9/38;F28D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王苑祥 |
地址: | 0502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清理 粘结 污水处理 污水 循环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罐及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一种自清理粘结物的污水处理罐及污水热循环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制药工业是国家环保规划要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对于抗生素生产废水的排放标准也日趋严格,很多企业在原有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已不能达到现行的排放标准,亟需对现有工艺及设备进行后序改造,寻求低成本、高效率、效果显著的技术以达到废水深度处理达标排放的目的。
现有污水处理设备只是简单的采用加热方式蒸发废水中的水分,提取出的固体或流体物质一部分提炼再利用,一部分用于其他用途,例如,掺入其他配料,利用污水提取物的高抗压性、高韧度来制备工业建筑原料。但是现有简单的污水处理设备被腐蚀及老化的速度及频率非常高,其原因是:废水蒸发是较常见的一种处理方法,但很多废水的残渣具有粘结性,很容易附着于受热面上,阻碍热传递,甚至腐蚀设备,最终导致设备报废。
但对于设备易受腐蚀及热传受阻的这些技术问题,企业虽然深受其害,但始终束手无策,使得污水处理成本越来越高,耗能越来越多,这就出现虽然解决了污水排放问题,但也相应降低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对污水再利用处理的积极性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设备易受粘结物腐蚀及热传受阻造成的经济效益降低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自清理粘结物的污水处理罐及污水热循环处理系统,通过自清理粘结物的结构,解决了污水处理罐中的热源传导装置易受腐蚀、热传受阻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清理粘结物的污水处理罐,结构中包括上部设有污水入口及蒸汽回收口、底部设有提取物泄放口的罐体,关键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罐的结构中还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热源管,热源管横穿污水处理罐的罐体且两端分别借助密封转动副限位在罐体上,相邻热源管借助旋转驱动机构及传动机构分别具有旋转自由度,处于罐体内的热源管的中段均固定设有环状均热盘组,相邻热源管上的对应均热盘依次交叉设置、均热盘均匀等距分布,并借助热源管的转动形成旋转剐蹭式自清理机构。
本发明的关键是:热交换及自清理部分,该部分主要由盘型受热面组成,盘型受热面内部加有挡板,使热源能够经过整个受热面,可有效防止热源流通短路,同时由于增加了热源流通时间,使传热更加稳定;盘型受热面间留有极小间隙,在转动过程中,可清除粘结在受热面上的废渣,达到自清理的目的。热源通过空心轴进入盘型受热面,对废水进行加热,与此同时,传动部分通过两根轴带动盘型受热面成反方向转动,盘型受热面间相互“刮蹭”,将附着在各自受热面上的粘结物祛除。盘型受热面既作为受热面加热废水,又可祛除粘结在受热面上的废渣,可谓一举两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热源管上设置均热盘,实现了散热快、散热均匀的目的,同时又通过两组均热盘对转相互刮蹭,实现了自清理粘结物的目的,解决了污水处理设备易受粘结物腐蚀及热传受阻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积极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污水处理罐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热源管及均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污水热循环处理系统简化示意图。
附图中,1、2代表罐体,1-1代表开口罐槽,1-2代表侧封盖,11、代表污水入口,12代表蒸汽回收口,13代表提取物泄放口,14、24代表浓缩流体排泄口,3代表热交换器,31代表热交换腔的入口,33代表冷交换腔的入口,34代表冷交换腔的出口,41、42代表热源管,411、412、421、422代表密封转动副,415代表热源流通孔, 43、44代表均热盘组,431、432代表圆环钢板,433代表带状钢板,434代表环形热源阻断板,435代表圆形热源阻断板,附图1及4中,箭头方向代表污水流动方向,附图2中箭头代表热源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社庭,未经陈社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32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电磁阀线束
- 下一篇:发动机废气引射单向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