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流变阻尼多级励磁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0270.4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7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黄毓强;单晨;严作海;胡水坤;房金鹏;闫惠波;翁建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大新剑(上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新剑精密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53 | 分类号: | F16F9/53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201616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变 阻尼 多级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阻尼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流变阻尼多级励磁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背景
磁流变液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智能可控流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型阻尼减振器领域。目前磁流变液阻尼器大多采用在缸体活塞上绕制励磁线圈的一体结构,虽然外观简洁,但需要在活塞上绕制线圈,内部空间的制约下绕制的线圈匝数受到限制,导致不能获得较高的磁场;另一方面,因为有活塞杆的限制励磁线圈的磁路设计受到制约,通常只能在活塞的远离活塞杆端进行磁路设计和流道设计,能耗较高。也有采用多级磁路的励磁单元,即通过绕制多个线圈产生多个阻尼磁路,但造成励磁单元加工复杂,同时体积增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多级励磁单元,新结构只绕制一个线圈,利用多个流道隔板和通孔隔板的间隔放置产生的流道和磁路,产生多级励磁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磁流变阻尼多级励磁单元适用于采用分体式的结构磁流变阻尼器,在保证体积较小的前提下,还可以产生较大的阻尼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流变阻尼多级励磁单元的制造方法,多级励磁单元仅仅绕制一个励磁线圈,利用多个流道隔板和通孔隔板间隔放置,产生多级励磁效果,提高阻尼器的阻尼力。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流变阻尼多级励磁单元,所述励磁单元上下对称,采用多级层叠结构,所述励磁单元包括包含端盖、流道隔板、铜套、通孔隔板、工字磁芯和线圈;
进一步地,铜套将通过螺纹将工字磁芯和端盖连接在一起,所述流道隔板、通孔隔板间隔放置于工字磁芯和端盖中间,线圈绕制在工字磁芯的中间部位;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上开有快速接头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隔板上下端面都开有流道;
进一步地,磁流变液从励磁单元一端的快速接头螺纹孔处进入后,流经流道隔板上端面流道,进入流道隔板下端面流道,经由通孔隔板的中心孔后流入下一个流道隔板上端面流道,经过该流道隔板下端面流道进入工字磁芯中心流道孔,再进入励磁单元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端盖、流道隔板、通孔隔板、工字磁芯采用高磁导率软磁合金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高磁导率软磁合金为电工纯铁、1J117、1J116或坡莫合金等。
进一步地,所述铜套采用非导磁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非导磁材料为不锈钢、铜或铝等。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采用聚酰亚胺耐高温漆包线绕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层叠结构设计,使用软磁合金作为芯材料,耐高温漆包线绕制线圈,在只绕制一个线圈的基础上,利用多个流道隔板和通孔隔板的间隔放置产生的流道和磁路,产生多级励磁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磁流变阻尼多级励磁单元适用于采用分体式的结构磁流变阻尼器,在保证体积较小的前提下,还可以产生较大的阻尼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多级励磁单元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中端盖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流道隔板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流道隔板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通孔隔板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通孔隔板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铜套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中工字磁芯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磁流变阻尼多级励磁单元由端盖1、流道隔板2、铜套3、通孔隔板4、工字磁芯5、线圈6和快速接头螺纹孔7几部分构成。端盖1上开有快速接头螺纹孔7,方便使用快速接头连接,材质选用电工纯铁,1J117,1J116,坡莫合金等高磁导率软磁合金制成。流道隔板2,上下端面都开有流道,流道为十字形,磁流变液在流道中流动,材质选用电工纯铁,1J117,1J116,坡莫合金等高磁导率软磁合金制成。铜套3采用非导磁材料制成,材质可选用不锈钢、铜、铝等。通孔隔板4,开有中心流道孔,材质选用电工纯铁,1J117,1J116,坡莫合金等高磁导率软磁合金制成。工字磁芯5开有中心流道孔,材质选用电工纯铁,1J117,1J116,坡莫合金等高磁导率软磁合金制成。线圈6绕制在工字磁芯5的中间部位,线圈漆包线选择耐高温聚酰亚胺漆包线绕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大新剑(上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新剑精密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浙大新剑(上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新剑精密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02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电转接片及二次电池
- 下一篇:一种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