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0266.8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6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胡国民;黄玉林;朱刚;徐磊;徐青松;申青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郑玮 |
地址: | 2001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道 区间 巨型 桁架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工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承力巨型桁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采用了多道转换桁架的超高层建筑,其设计理念都是多道桁架共同受力,因此施工方法基本是自下而上逐步施工结构,桁架高空散装而成,各道桁架与其上下方结构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对于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其设计理念是各道巨型桁架单独受力,如仍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很难实现设计意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多道区间各巨型桁架单独受力的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施工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首道和末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采用地面拼装,然后整体同步提升安装;对于中间若干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采用自下而上高空散装的方法,每道中间巨型桁架安装完成后,随即完成钢桁架的卸载,然后安装上部相应框架结构,使其开始独立受力。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施工方法,可以实现各道巨型桁架的单独受力,并且由于首末两道承力桁架采用地面整拼、整体提升的安装方式,降低了巨型桁架拼装焊接的难度,而且可与其他结构施工同步进行,有利于节省工期。
附图说明
图1~7为本发明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施工方法施工工序图;
图1为第一道承力桁架地面整体拼装;
图2为第一道承力桁架整体同步提升;
图3为安装第一道承力桁架上部钢框架结构;
图4为高空散装第二道承力桁架;
图5为安装第二道承力桁架上部钢框架结构;
图6为整体拼装第五道承力桁架;
图7为整体同步提升第五道承力桁架并安装其上部和下挂钢框架。
附图标记如下:
1、劲性混凝土筒体 2、第一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
3、钢框架结构 4、中间各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
5、最后一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7所示,多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门式结构施工方法,对于首道和末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采用地面拼装,然后整体同步提升安装;对于中间若干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采用自下而上高空散装的方法,每道中间巨型桁架安装完成后,随即完成钢桁架的卸载,然后安装上部相应框架结构,使其开始独立受力。
实施例如某工程采用巨型桁架结构,设计了五道巨型承力钢桁架,其中第一道钢桁架位于6~8层、第二道钢桁架位于19~20层、第三道钢桁架位于30~31层、第三道钢桁架位于39~40层,第五道钢桁架位于M51~RF层。第一至第四道钢桁架(自下而上)独立承担上部约10层左右的钢框架。钢桁架跨度为49.2m,第五道钢桁架为屋顶桁架,独立承担上部两层钢框架和下部两层悬挂钢结构层。第一道巨型桁架达到了1500t。
如图1~7所示,采用本发明施工方法施工,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门式结构两侧劲性混凝土筒体保持同步施工,第一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在地面整体拼装;
(2)、第一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在地面整体拼装完成后,整体同步提升到位(6~8层)与两侧劲性混凝土筒体相连接;
(3)、安装第一道区间承力巨型框架上部的9~18层钢框架结构,该部分钢框架层的荷载由第一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独立承担;
(4)、利用第一道区间承力巨型框架承力的最上层18层钢框架结构层钢框架柱体作为支撑体系,进行第二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高空散装;第二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安装焊接完成后,脱开其与18层钢框架柱体之间的临时连接,实现第二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的受力独立性;
(5)、安装21~29层钢框架结构,该部分钢框架层的荷载由第二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独立承担。
(6)、重复步骤(4)、(5)高空散装第三道和第四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以及各道桁架上方的钢框架楼层。
(7)、在上层楼面49层楼面上整体拼装末道区间承力巨型桁架。拼装完成后,整体同步提升到位M51~RF层并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02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车厢厢体材料的钢塑复合板
- 下一篇:一种汽车车身副车架安装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