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位寄存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9520.2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1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林炜力;董哲维;张竣桓;侯淑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C19/28 | 分类号: | G11C19/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位寄存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位寄存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光感应触控面板的移位寄存器。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面板的设计趋势为将栅极驱动电路中的移位寄存器整合在显示面板上以代替外接的驱动芯片,以减少制造程序及提高显示面板的积集度,降低制作成本。
由于一般移位寄存器中的每一级移位寄存电路只单输出一个栅极信号,以驱动一般显示面板的像素阵列。然而若在显示面板加入光感应触控功能后所形成的光感应触控面板,除了需要接收来自于移位寄存电路的栅极信号外,还需要接收不同于栅极信号的另一信号以正常动作,换言之,需接收来自于移位寄存电路的两个不同脉波宽度的双输出信号。若以外接驱动芯片提供另一信号予光感应触控面板,则上述整合移位寄存器在显示面板上的优点便无法延伸到光感应触控面板上。
因此,现有技术也有发展出可提供两个不同脉波宽度的双输出信号的移位寄存器,这种类型的移位寄存器至少包含驱动电路及下拉电路且驱动电路,以根据驱动信号提供两个不同脉波宽度的双输出信号,即栅极信号及感测信号。然而由于在驱动电路中只接收单一高频频率信号,并无接收其它相继而来的高频频率信号,所以感测信号将处于浮接(floating)状态。浮接状态的感测信号若发生制作工程的偏移时,将有严重漏电现象,且此处于浮接状态的感测信号也易受其它信号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揭示一种具有多级移位寄存电路的移位寄存器。此第N级移位寄存电路包含驱动单元、第一下拉单元、及主下拉单元。驱动单元用以根据第N级驱动信号以及多个高频频率信号提供第N级主栅极信号及第N级次栅极信号。其中驱动单元包含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及多个开关单元。第一晶体管具有用以接收第N级驱动信号的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高频频率信号的第一端、及用以提供第N级主栅极信号的第二端。第二晶体管具有电性连接于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的控制端、第一端、及用以提供第N级次栅极信号的第二端。多个开关单元具有接收对应的k个高频频率信号的第一端及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电性连接的第二端。第一下拉单元电性连接于驱动单元,用以下拉第N级驱动信号、第N级主栅极信号及第N级次栅极信号。主下拉单元电性连接于驱动单元中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及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用以根据第N+k级主栅极信号下拉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的电位及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的电位。其中第N级主栅极信号及第N级次栅极信号的脉冲宽度相异。
本发明整合栅极驱动电路中的移位寄存器在光感应触控面板上,且第N级移位寄存电路可产生两个不同脉波宽度的输出信号,用以提供光感应触控面板所需的信号,不需要外接驱动芯片,因而减少光感应触控面板的制造程序及提高积集度,也即将栅极驱动电路中的移位寄存器整合于光感应触控面板,故可于光感应触控面板的周围让出空间以达窄边框的效果,减少工序并降低制作成本。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光感应触控面板的移位寄存器及像素阵列的示意图;
图1B为本发明对应光感应触控面板的像素电路及光感应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N级移位寄存电路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第N级移位寄存电路运作时的信号波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N级移位寄存电路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N级移位寄存电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光感应触控面板 101:移位寄存器
102:第一级移位寄存电路 104:第二级移位寄存电路
10n、200、400、500:第N级移位寄存电路
110:像素阵列 112:像素电路
114:光感应电路 116:处理单元
202:驱动单元 204:第一下拉单元
206:第一下拉控制单元 208:主下拉单元
210、410:上拉单元 212:第二下拉单元
214:第二下拉控制单元 216: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95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口模冷却风嘴
- 下一篇:GSM远程无线智能控制自动抽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