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6510.3 | 申请日: | 2013-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6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石吾修;富田裕一;山田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9/02 | 分类号: | F16C9/02;F16C33/04;F16C3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马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曲柄 主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更详细而言,涉及将曲柄轴的轴颈部支承在内燃机的汽缸体下部的主轴承。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由这种主轴承及对应的轴部构成的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的曲柄轴在其轴颈部通过由一对半圆筒形轴承构成的主轴承而被支承在内燃机的汽缸体下部。为了对上述主轴承进行润滑,由油泵吐出的润滑油流过在汽缸体的壁内形成的回油孔及在主轴承的壁上形成的贯通口,而被送入沿主轴承的内周面形成的润滑油槽内。在曲柄轴上,沿直径方向贯穿轴颈而形成有第一润滑油路,并在其两端的开口处与主轴承的润滑油槽连通。另外,第二润滑油路从第一润滑油路分支而穿过曲柄臂部,且与沿曲柄销的直径方向贯穿形成的第三润滑油路连通。因此,被送入主轴承的润滑油槽内的润滑油流过第一润滑油路、第二润滑油路及第三润滑油路,然后,从第三润滑油路的端部开口(在曲柄销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润滑油出口)供给到曲柄销与连杆轴承之间的滑动面上。
主轴承的润滑油槽在一对半圆筒形轴承中的至少一个半圆筒形轴承的内周面上沿其圆周方向的全长形成(专利文献1的图1)。在这种情况下,从汽缸体内的回油孔供给到主轴承的润滑油槽中的润滑油随着轴颈部的旋转而主要流到半圆筒形轴承的圆周方向端部,其中大多数流过在一对半圆筒形轴承的接合部形成的轴线方向槽而向轴承外部排出。
另外,近年来,为了适应以降低内燃机燃料费为目的的润滑油供给用油泵的小型化而减少润滑油从半圆筒形轴承的圆周方向端部泄漏的泄漏量,还采用一种主轴承,这种主轴承构成为使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长度比半圆筒形轴承的圆周方向全长短,从而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不会延伸到半圆筒形轴承的圆周方向端部(没有在轴线方向槽处开口)(参照专利文献1~5)。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公昭61-00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04-2195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5-2490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11-17957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08-0958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从汽缸体内的回油孔经由主轴承及曲柄轴的内部润滑油路送到连杆轴承的润滑油可能伴随有例如在加工各个零件时产生的残留异物。这种异物可能给轴颈部与主轴承间的滑动面以及曲柄销与连杆轴承间的滑动面造成损伤,因而必须尽快将该异物从润滑油的流体中向外部排出。
现有的主轴承是沿半圆筒形轴承的圆周方向全长而在内周面上形成有润滑油槽,采用这种主轴承时,从汽缸体内的回油孔供给到主轴承的润滑油槽的润滑油能够流到半圆筒形轴承的圆周方向端部,因此,伴随着润滑油的异物能够经过由主轴承的轴线方向槽与轴颈部形成的间隙而向轴承外部排出。然而,如上所述,有一种主轴承为了适应润滑油供给用油泵的小型化而减少润滑油从轴线方向槽泄漏的泄漏量,采用使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不到达轴线方向槽的结构,在使用这种主轴承的情况下,不仅是润滑油,连异物也很难从主轴承的润滑油槽排出,因而容易滞留在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端部附近。
滞留在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端部附近的异物会导致轴颈部与主轴承间的滑动面损伤。另外,在形成于轴颈部的外周面上的第一润滑油路的入口开口经过润滑油槽的端部附近时,这些异物还会进入曲柄轴内部的润滑油路,并被送到曲柄销与连杆轴承间的滑动面,在此处也会导致损伤。结果是,那种使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不到达轴线方向槽的主轴承不仅会使主轴承自身的寿命降低、而且也会使连杆轴承的寿命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轴承,既能降低油的泄漏量,又具有优异的异物排出功能,即,既能抑制润滑油从在轴承内周面上形成的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端部向轴线方向槽流出,又能防止异物大量滞留在润滑油槽的圆周方向端部。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由这种主轴承和轴颈部构成的轴承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以下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65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