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16171.9 | 申请日: | 2013-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6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冷朝霞;刘庆丰;王华民;杨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6/40 | 分类号: | H05B6/40;H05B6/44;A47J36/24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厨房 感应 加热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感应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
背景技术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能减排、清洁环保已成为当今重要的主题之一。在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量的获取一般都是通过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燃烧产生明火的方式得到的。然而这种能量的获取方式不仅会产生大量有害的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在燃烧的过程中大部分热能外泄到空气中,能量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感应加热技术以其加热速度快、无污染、节能、加热效率高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通过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获得能量的明火加热方式。
以厨房设备为背景,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了采用明火加热的方式炒菜、煮饭,从加热效果角度来看,该方法具有加热面均匀、火力可控、锅具损耗较小、被加热食材口感鲜美等优点,但是在节能环保方面明火加热存在诸多缺点。目前,电磁炉已逐步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市场上现有的电磁炉大多采用的是圆盘线圈进行加热的。圆盘线圈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线圈中心位置存在磁场盲区,锅底位置温度一直较低,导致锅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当只需要小火对锅底进行加热时,加热效率低;当需要大火加热锅体时,由于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导致锅具变形甚至损坏,达不到加热要求,造成对资源的浪费以及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圆盘线圈在加热过程中,存在温度场分布不均匀、加热效率不够高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包括左线圈和右线圈,左线圈和右线圈为镜面对称,形状相当于左右对称的双肾形状,均由铜质漆包导线绕制而成。
本发明的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左线圈和右线圈的连接方式是,
采用一根导线绕制而成,与感应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或采用各自独立绕制再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即左线圈内圈接线端与右线圈外圈接线端直接短接,左线圈外圈接线端与右线圈内圈接线端分别与感应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模拟自然明火的加热方式,需要小火加热锅底时,温区集中于锅底;需要中火及大火整体加热时,锅底温度一直最高,其它区域温度相对较高。锅具温区分布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有效延长了锅具的使用寿命;同时也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的轴对称模型图;
图2是本发明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及钢板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中,1.左线圈,2.右线圈,3.左线圈内圈接线端,4.左线圈外圈接线端,5.右线圈内圈接线端,6.右线圈外圈接线端,7.钢板,
另外,
A点是左侧线圈的凹入处的圆心,
B点是右侧线圈的上部弧线的圆心,
C点是右侧线圈的下部弧线的圆心,
L2为左线圈1与右线圈2之间的最小间距,
L3为左线圈圆心A到左线圈内圈外层线的距离,
L4为左线圈圆心A到左线圈外圈内层线的距离,
L5为左线圈圆心A到左线圈内圈内层线的距离,
L6为左线圈圆心A到左线圈外圈外层线的距离,
L7为右线圈圆心B到右线圈上部内层线的半径,
L8为右线圈圆心B到右线圈上部外层线的半径,
L9为右线圈圆心C到右线圈下部外层线的半径,
L10为右线圈圆心C到右线圈下部内层线的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本发明的适用于厨房锅具的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是,包括左线圈1和右线圈2,左线圈1和右线圈2为镜面对称,形状相当于左右对称的双肾形状,均由铜质漆包导线绕制而成,左线圈1和右线圈2采用一根导线绕制而成,与感应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或采用各部分独立绕制通过导线连接而成,再分别与感应器的输出端相连接。
线圈尺寸可根据实际使用锅具的大小绕制而成,由于常用锅具底部的直径大小范围为300~1200mm,则线圈的最大外圈直径范围优选为180mm~600mm,左线圈1和右线圈2之间的间距L2为10~2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61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