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15701.8 | 申请日: | 2013-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7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孔维宝;刘娜;张继;牛世全;杨红;曾家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M1/00;C12R1/89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张英荷 |
地址: | 73007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培养 原位 絮凝 采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配制废水培养基:在经静止沉降、40~100目过滤预处理的有机废水中,添加相应的物质,配制成以下浓度组分的培养基:
氮源:0.25~1.5 g/L,磷源:0.05~0.25 g/L,NaHCO3:0.05~1.0 g/L,MgSO4·7H2O:0.075~0.15 g/L,CaCl2·2H2O:25~100 mg/L,NaCl:25~500 mg/L,FeCl3 . 6H2O:5~50 mg/L;
调整上述废水培养基的pH值为6.5~8.0,并采用微滤除菌或高压蒸汽灭菌后待用;
(2)接种与培养微藻:在柱式反应器中,将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藻种细胞接入上述废水培养基进行培养:接入湿重藻种细胞浓度为100~500 mg/L,在自然光源照射下或控制光照强度为2000~10000 lux、光暗比为(8h~16h):(16h~8h)的光源照射下,控制搅拌转速为150~300 r /min;通入空气或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通气量控制在为200~1200 ml/min;调节培养液的pH在7.0~9.0,在培养温度20~35℃下培养6~12天;
(3)采收微藻:培养结束后,用碱液调节培养液的pH值在11~13,并以150~300 r/min的转速搅拌处理5~15min;停止搅拌后自然静置沉降,使藻种细胞自然沉降至柱式反应器的底部,待沉降完全后从底部阀门分离沉降的藻浆;
(4)微藻的连续培养与采收:沉降上清液用酸液调整pH值至6.5~8.0,在其中补加相应的物质,使培养基的浓度组分同步骤(1),并按步骤(2)、(3)的工艺进行连续接种、培养和采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有机废水为啤酒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或食品加工废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氮源为KNO3、NaNO3或尿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磷源为KH2PO4、K2HPO4、NaH2PO4或Na2HPO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藻种为小球藻属的微藻品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1 %~10 %。
7.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调整pH所用的碱液为NaOH或KOH,碱液浓度为1 mol/L至饱和;而且不同批次处理中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碱液。
8.如权利要求1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调整pH所用的酸液为硫酸、盐酸、硝酸、柠檬酸或醋酸,酸液浓度为1 mol/L至饱和;而且不同批次处理中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酸液。
9.一种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装置,包括柱式反应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柱式反应器的底部为倒锥体(2),并在倒锥体的底端设有排藻阀(4);柱式反应器的下部设置有通气装置和采样阀(15);柱式反应器内中间部位设置有搅拌桨(6);柱式反应器的内壁设有加热器(14),外周设置有光源(3);柱式反应器的上部设有营养盐储罐(5)、pH电极(8)、温度传感器(9)和接种口(1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连续培养与原位自絮凝采收微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柱式反应器内的气体分布器(12)及安装在柱式反应器外的通气管路(10),所述通气管路(10)内设置有滤膜或滤芯;并在通气管路(10)上还设置有气体转子流量计(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师范大学,未经西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570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输出电荷泵及其操作方法
- 下一篇:天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