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与煤流化床混烧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5669.3 | 申请日: | 2013-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0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涛;徐斌;屈成锐;兰维娟;吴凤英;刘春梅;吴健;刘建新;赵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赵敏 |
地址: | 4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流化床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与环境、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尤其是一种污泥与煤流化床混烧反应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污水的处理量逐年增加,城市下水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城市污泥中含有大量水分、病菌、有机物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如何有效、安全地处理城市污泥已成为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质疑。焚烧处理具有减容化显著、高温杀菌、节能等优点,因此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污泥焚烧逐渐成为主要的污泥处置方法。
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流动性能好,燃料与床料之间传热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广等优点,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目前关于污泥流化床焚烧试验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多以处理城市污泥为主。国外流化床技术以瑞典、日本、德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国内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均采用CFB技术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尽管目前已对城市污泥与煤混烧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混烧特性及混烧过程中气体污染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类物质的排放规律仍不清楚。
目前的技术中,通常是采用普通的流化床反应器来对污泥进行燃烧处理,现有的流化床反应器包括炉体,炉体内设有布风装置,布风装置多是采用水平布置的布风板以及与布风板垂直的设在布风板上侧面上的风帽,布风板将炉体内的空间隔为位于上部的燃烧室和位于下部的布风室,另外,炉体上还设有点火装置以及用于向燃烧室中加料的加料装置。工作时,通过风机向布风室内供风,使燃烧室中的床料及燃料达到流态化后点火,进而实现对污泥的燃烧处理,上述方式虽然能够用于处理污泥,但是,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床料与燃料形成团聚,导致床料与燃料之间的换热受阻,从而引起燃烧反应效率低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这在化石能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化床燃烧反应器,以解决现有的废弃物流化床燃烧炉存在的燃烧效率低、能耗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污泥与煤流化床混烧反应器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泥与煤流化床混烧反应器,包括炉体以及设在炉体中的布风装置,布风装置包括布风板以及分布在布风板上的风帽,布风板将炉体的内腔分隔为燃烧室和布风室,布风装置的布风板分为中心布风板和布风翼板,中心布风板水平设置,布风翼板围绕中心布风板并形成倒置的截头圆锥形。
炉体的布风室被分隔为与中心布风板对应的中心布风室和与布风翼板对应的外围布风室,中心布风室与外围布风室之间互相隔断并且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进风口。
该污泥与煤流化床混烧反应器还包括风机,风机与炉体的布风室连接。
该污泥与煤流化床混烧反应器还包括进料系统,所述进料系统包括漏斗式进料槽,漏斗式进料槽的出料口与炉体的燃烧室连通。
所述漏斗式进料槽的出料口通过螺旋加料器与炉体的燃烧室连通。
所述螺旋加料器的出口处设有朝向燃烧室的吹扫部件。
炉体的顶部连接有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的灰斗通过回料管与炉体的燃烧室连通。
所述炉体上还设有观察视镜。
所述炉体的炉壁为由内层和外层构成的夹套结构,炉体的内层上具有与炉体的燃烧室连通的上部开口以及与炉体的布风室连通的下部开口。
所述炉体上设有点火位并于点火位处装配有点火装置,点火位及点火装置均位于燃烧室的上部,炉体内层上的上部开口位于点火位上方处。
由于本发明的污泥与煤流化床混烧反应器将其布风装置的布风板分为中心布风板和布风翼板,并且中心布风板水平设置,布风翼板围绕中心布风板并形成倒置的截头圆锥形,因此,在工作时,可通过调整流化风的风速来使炉体内部形成旋转气固两相气流,从而可有效地避免流化床的床料与燃料形成团聚,强化流化床的床料与燃料之间的换热,显著提高对燃料的适应性,提高燃烧效率,从而解决了现有的废弃物流化床燃烧炉存在的燃烧效率低、能耗大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566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