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分体式中心测量柱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3049.6 | 申请日: | 2013-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38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汪卫华;何梅生;姚曦;柏云清;曾梅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19/20 | 分类号: | G21C19/20;G21C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速器 驱动 临界 体式 中心 测量 系统 | ||
1.一种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分体式中心测量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旋塞(1),小旋塞(2),反应堆顶盖支承颈(3),焊接于大旋塞下中心测量柱主扇段(4),焊接于小旋塞下中心测量柱分扇段(5),堆芯(6),大旋塞上七根控制棒驱动机构(11)、质子束管(9)、测量导管(8),小旋塞上单根控制棒驱动机构(10)和换料机(7);大旋塞(1)利用支承颈(3)同心地安装在堆顶盖中心,并位于堆芯(6)上方;小旋塞(2)偏心地安装在大旋塞(1)上;换料机(7)偏心地安装在小旋塞(2)上;质子束管(9)贯穿大旋塞(1)中心,伸入堆芯(6)中心;中心测量柱主扇段(4)和分扇段(5)分别焊接于大旋塞(1)和小旋塞(2)下方;小旋塞(2)上单根控制棒驱动机构(10),与大旋塞上的七根控制棒驱动机构(11)共同实现对堆反应性、安全性的控制;中心测量柱包括焊接于大旋塞下中心测量柱主扇段(4),其周向为260~300度,焊接于小旋塞下中心测量柱分扇段(5),其周向为100~60度;位于中心测量柱下端的测量导管(8)能够上下移动,用于定位测量传感器;换料系统通过大旋塞(1)和小旋塞(2)围绕其几何中心的旋转,换料机(7)悬臂的旋转及上下运动,精确定位到反应堆堆芯任意一盒燃料组件上,实现对燃料组件的安装与拆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分体式中心测量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旋塞(1)和小旋塞(2)均为圆柱形箱体结构,能够绕几何中心进行双向旋转,大旋塞(1)由反应堆顶盖支承颈(3)支承,小旋塞(2)由大旋塞(1)支承,大旋塞(1)和小旋塞(2)上部边缘设置液态金属锡铋合金密封装置,用于支承的部件上设有环形槽,槽内填充液态锡铋合金,在被支承部件上对应安装裙板,裙板插入环形槽,浸没在液态锡铋合金中形成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分体式中心测量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周向260~300度中心测量柱主扇段(4)焊接于大旋塞下部,周向100~60度中心测量柱分扇段(5)焊接于小旋塞下端,堆运行状态时大小旋塞下扇段闭合形成全周向中心测量柱,中心测量柱上部开有三排圆形孔(12)以保证柱内液态铅铋的循环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分体式中心测量柱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料机(7)换料期间,控制棒提升杆与控制棒脱离,由大旋塞上控制棒驱动机构(11)和单根控制棒驱动机构(10)上提为换料留出足够的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304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压镍氢电池接线柱结构
- 下一篇:一种镶嵌玻璃微珠层的高分子发光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