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2126.6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2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曹绪龙;柳世成;郭士博;王延忠;黄迎松;唐从见;谭保国;许强;陈燕虎;郭长春;陈丽华;杨仁金;李响;任峤;王宁;陈宁宁;姚连平;张林;张娣;林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7/10 | 分类号: | E21B47/10;E21B49/08;E21B49/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条带 表征 方法 | ||
1.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包括:
步骤1,根据油藏开发动态及动态监测高渗条带表现特征,识别矿场高渗条带;
步骤2,进行表征高渗条带的动静态参数的筛选及量化,选择对高渗条带表现敏感的多个动静态参数,并获取其值的大小;
步骤3,确定该多个动静态参数标准化及权重;
步骤4,多指标综合判别高渗条带,根据该多个动静态参数中各动静态参数的标准化值及其权重参数的乘积并求和,得到综合判别值;以及
步骤5,将高渗条带分级,根据矿场识别高渗条带发育强度,对综合判别值进行分区间,作为高渗条带分级标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还包括,在步骤1之前,建立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建立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步骤中,利用不同开发阶段的取心井资料、新井解释资料,研究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建立该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研究区内井点进行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解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利用水井吸水剖面、注水压力及注水量,并参考井组示踪剂监测结果,识别高渗条带发育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分析影响高渗条带的动静态参数,对若干个静态参数和动态参数进行因果关系、定义关系及等价关系分析,并考虑参数的可获取条件,确定渗透率、渗透率级差、过水倍数、驱油效率这四个动静态参数用来综合表征高渗条带,并根据步骤1所述的识别高渗条带的发育位置,描述该四种动静态参数值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该多个动静态参数的筛选原则是保证各参数对油藏流场有较为准确的表征;各参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选择在生产上能大量获取或较易通过获取的资料建立的参数;以及尽量用最少、最优指标来描述油藏流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采用最大值标准化方法对每个动静态参数标准化,即取某种动静态参数的最大值其标准化值为1,该动静态参数标准化值在0~1之间,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动静态参数在综合判别中的权重,某一参数的权重为该动静态参数的变异系数除以该多个动静态参数变异系数之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根据该多个动静态参数的标准化值及其权重系数,采用该多个动静态参数的标准化值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再求和,即:
F=
式中:F—综合判别值;—某项动静态参数的标准化值;—某项动静态参数的权重系数
每个识别出的高渗条带均得到一个该综合判别值,其值越大高渗条带发育越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时变的高渗条带表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根据高渗条带综合判别值,结合矿场识别高渗条带发育程度,将高渗条带划分为四个级别:超强高渗条带、强高渗条带、中高渗条带和弱高渗条带,每级对应一个综合判别值区间,每个区间代表高渗条带发育程度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212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清真绿豆糕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沉井沉降量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