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漏缆纵包定径模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1900.1 | 申请日: | 2013-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8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念立;孙胜军;陈耀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11/00 | 分类号: | H01P11/00;B29C47/90;H01P3/0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4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缆纵包定径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线电缆成型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缆纵包定径模。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漏缆是漏泄同轴电缆的简称,这种电缆既具有信号传输的作用,又具有天线作用的双重功能,通过对外导体开口的控制而可将受控的电磁波能量沿线路均匀地向外辐射及接收,实现对电磁场盲区的覆盖,以达到移动通信畅通的目的。这种电缆主要用于无线电信号传播不良的诸如隧道、井巷、地铁、地下建筑和山区等。
如业界所知,漏缆的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内导体、包覆(挤覆)在内导体外的绝缘层、包裹在绝缘层外的并且带有泄漏孔(也称槽孔)的外导体(外导体为铜带或铝带,以下同)和位于外导体外的外护套,对此可参见CN2777713(漏泄同轴电缆)、CN201112009(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和公布号CN102064372A(一种圆形漏泄波导电缆),等等。由这些专利方案可知,外导体是以纵包方式纵包在绝缘层外的,也就是说,外导体是以纵包方式纵包在由内导体与绝缘层构成的缆芯外的。
为了使带有泄漏孔的外导体可靠地纵包在前述的由内导体以及绝缘层构成的缆芯外,因此在成缆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于由图4所示结构的漏缆纵包定径模,该漏缆纵包定径模包括定径模本体1,该定径模本体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内径逐渐减小的锥形的定径模孔11。使用时即在成缆时,缆芯8和外导体9同时从锥形的定径模孔11的右端(图示状态为例)进入,直至从定径模孔11的左端行出后,外导体9便以纵包状态紧密地包覆在缆芯8外,并进入下一工序在外导体9外挤覆外护套。
由上述结构的漏缆纵包定径模可知,外导体9在途经锥形的定径模孔11时受到挤压而延伸,挤压而延伸的冗余材料往往会出现重叠的皱褶状搭接边91,即出现褶边现象或称裙边效应,而裙边现象会导致缝隙911,缝隙911导致电磁波泄漏,使漏缆的应有的技术指标有失稳定,最终影响漏缆的质量。
上述技术问题长期以来困扰于业界,并且期望解决,但是在目前已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相应的技术启示。例如授权公告号CN101164763B推荐的“通信电缆组合定径模”是一种针对缆芯外径的变化而作适应性调整的工装夹具,对于解决在缆芯外纵包外导体时避免外导体起褶不具有可借鉴的意义。为此,本申请人作了长期而有益的探索与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厂区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在成缆过程中外导体出现裙边现象而藉以保障外导体的纵包效果并最终确保漏缆质量的漏缆纵包定径模。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漏缆纵包定径模,包括定径模本体,该定径模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构成有自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定径模孔,特征在于:所述定径模孔的内径自所述定径模本体的一端至另一端是相同的,并且在定径模本体上还开设有一与所述定径模孔相通的外导体边缘导引槽,该外导体边缘导引槽自定径模本体的长度方向的所述一端延伸至所述另一端,并且在所述另一端的部位形成有用于迫使外导体边缘贴着定径模本体的壁体折展的折展导槽。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定径模本体的所述一端构成有一定径模本体固定座。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定径模本体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自定径模本体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的与定径模孔相通的外导体边缘导引槽,并且在外导体边缘导引槽的另一端形成了用于使外导体边缘折展的折展导槽,因而在成缆过程中,外导体的边缘部位可循着外导体边缘导引槽行进,挤压延伸的外导体的边缘部分在途经折展导槽时包覆并覆盖在外导体上,因而不会出现裙边现象,能保障外导体的纵包效果并且最终保证漏缆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漏缆纵包定径模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应用例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已有技术中的漏缆纵包定径模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19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于压合的电容屏双层膜功能片
- 下一篇:一种用于贴合机的纠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