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音频特征码的近场通信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10064.5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9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杨迪;周琼瑶;赵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迪 |
主分类号: | H04B5/02 | 分类号: | H04B5/02;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默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3 | 代理人: | 陆式敬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音频 特征 近场 通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通过声音发送数据,作为多个设备通过空气通信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场通信技术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目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传输,主要应用领域是NFC和蓝牙。NFC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主要在移动设备、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蓝牙,是一种无线个人局域网(Wireless PAN),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
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场通信将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不同领域,基于音频特征码的近场通信,在原有的近场通信的基础上,利用音频的编解码增强了通信范围,是一种新型的验证与通信机制。
相关文献;
文献一:C.Patauner、H.Witschnig、D.Rinner、A.Mauer、E.Merlin、E.Leigeb《High Speed RFID/NFC at the Frequency of13.56MHz》,电子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应用标准定义NFC传输速率为848kbit/s,目前ISO14443标准预计提高数据速率到13.56MHz RFID Systems,则可保证传输率道道6.78Mbit/s。
文献二:wikipedia for NFC,近场通信是智能手机或者类似设备通过接触或近距离感知(一般不超过几cm)建立起的无线通信,现在应用包括无线传输,数据交换和建立更复杂的通信如wifi,通信也可以建立在NFC设备和非动力的NFC芯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单、稳定的基于音频特征码的近场通信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音频特征码的近场通信方法,其步骤如下:
a.发送端的编码器发送一个音频序列;
b.接收端的解码器追踪和解码这个音频序列;
c.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全双工信道建立;
d.发送端触发的拍照行为驱动接收端响应;
e.接收端给发送端传输照片。
所述的步骤a中生成一个高音音频序列的方法是:用发送端自身的ID向云端请求一个音频短码,云端响应该请求,生成并给发送端返回这个音频短码,建立发送端ID与音频短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入数据库中,发送端在音频短码前端加入引导码,后端加入纠错码,将其编译成一系列特定频率的声音,在近场中广播。
所述的步骤b中追踪和解码音频序列的方法是:接收端在近场接收到音频序列后,根据前面的引导码可知接下来的音是一个音频短码,通过误差校正后,解析出该音频短码,查询其对应的发送端ID。
所述的步骤c中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双工信道建立的方法是:接收端向云端查询发送端ID后,判断这个ID是否有效,若有效,则通知云端该发送端有效,云端再推送消息给发送端,信道建立成功。
所述的步骤d,手指在发送端触发拍照操作,即可驱动接收端响应该操作。
所述的步骤e中接收端给发送端传输照片的方法是:接收端将拍摄的照片上传到云端,然后给发送端推送照片的链接,发送端在收到链接后从云端下载图片。
本发明的优点是:
(1)通信范围增强
本发明通过音频特征码来实现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在发送端对音频进行编码和发送,接收端的解码器对音频进行追踪和解码,音频的接收距离可达两米左右,通信范围增强。
(2)抗噪能力加强
编码器在编译时采用了特定频率的音频,且增加了纠错码,因此对噪音更加警醒,在解码音频时先进行了误差校正,能更好的防范噪音干扰。
实现了在近场环境下,通过音频进行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无需账号和密码,即可实现一键拍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通信建立的原理图;
图2为实现本发明的具体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S201,是发送端与云端进行的交互,步骤S202,是接收端与云端进行的交互,步骤S203,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信道建立。这个连接的过程就是图1中的通信建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迪,未经杨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00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浇注大方坯的多孔浸入式水口
- 下一篇:铸造振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