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特高含水期油藏水驱开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09053.5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6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朋;王伟;杨光;徐春松;龙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张海霞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水 油藏 开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藏开发方法及调整技术,属于多油层非均质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方法及调整技术。
背景技术
喇嘛甸油田是受构造控制的层状砂岩油田,是典型的砂岩油藏,具有砂岩油藏层状沉积、构造控制的地质特征,在砂岩油藏中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喇嘛甸油田位于大庆长垣最北端,含油面积100km2,地质储量81472×104t,于1973年投入开发,历经七次较大规模开发调整,于1997年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90%)。目前面临油层动用程度高(水淹比例95.8%),综合含水高(水驱综合含水为94.85%),采油速度低(0.36%),层系间含水差异小(1.35%),调整余地小等不利形势。特别是随着油田二类油层逐步转入聚合物驱开发,水驱地质储量逐年减少(由1993年的81472×104t减少到2011年的63385×104t),水驱产量下降(由1993年的771.0×104t下降到2011年的221.3×104t),储采比降低(由1993年的11.77下降到2011年的6.83)。研究结果表明,在特高含水期受油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砂体形态复杂、平面相别变化剧烈等因素制约,现水驱井网对油层内结构单元控制程度低(控制程度<70%),造成油层一方面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另一方面仍有三分之一比例厚度动用较差,还存在剩余油。如何提高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效果、减缓水驱产量递减速度成为油田亟待解决的问题。
聚合物驱油方式作为二十世纪末在油田规模化推广开发方法,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较高产油量,但聚合物驱油方式存在着实效时间相对较短(4年~6年)、含水上升快(4年~6年时间含水上升20%~35%)、投入成本昂贵(吨聚合物费用为注入水的3640倍)、注入结束后后续开发低效等问题(含水率均>95%)。
水驱开发方式作为我国常规、基本、成熟的开发方法,具有开发有效期时间长(30年以上)、成本低廉(吨注入水费用为2.6元~7.9元)、含水上升缓慢等特征(年含水上升率0.2%~1.0%)。针对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开发形势,喇嘛甸油田与我国其它水驱油田一样,也进行了水驱方面的调整和治理,如区块近几年采取分层注水技术85井次,进行剩余油挖潜补孔30井次、压裂28井次、封堵高产水层段24井次。但因实施调整和治理的注采井分布零散,难以形成规模化效果;另外所有上述调整和治理均是在现有300m注采井距下进行,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改变(控制程度仍<70%),特别是补孔措施、打乱了原有开发层系,导致了地下井网注采关系错综复杂,给后期的开发和调整带来更大困难。
在特高含水开发阶段,采用什么开发方式,才能够利用水驱常规调整技术和手段,进行水驱规模化挖潜剩余油,实现减缓水驱产量下降速度、保持水驱产量规模、增加可采储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少厚油层内低效无效注采循环的目的,国内外至今报道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特高含水期油藏水驱开发方法,该方法可减缓特高含水期水驱产量下降速度,提高水驱低成本开发效果,保持水驱产量规模,增加可采储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减少油层内低效无效注采循环。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水驱开发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井网:
在二类油层三次采油之前的三年~四年时间,利用已部署完钻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加密的150m五点法面积井网;
2、确定对象:
确定开发对象为三年~四年后将进行三次采油的油层;
3、细化油层单元,分析结构界面类型及作用:
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的分析方法,将沉积单元进一步解剖细化至结构单元,并分析结构单元间结构界面类型及对油层开发的作用;
4、选择性射孔:
利用不同类型结构界面的阻渗遮挡作用,以完善砂体注采关系、挖潜油层内剩余油为原则,进行选择性射孔,具体为对应射开注采井油层内部低未水淹部位,通过水驱注采动态循环,建立井距为150m下的驱动体系,对油层内部剩余油富集的结构单元独立射孔开采;
5、注采井调整:
投产之后,依据动态开发状况,对注水井进行注水量的增加或减少调整,对采油井实施压裂、补孔和封堵调整,生产开发三年~四年之后转入三次采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90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