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氮除磷复合生物滴滤池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7124.8 | 申请日: | 2013-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3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李稳;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生物 滤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脱氮除磷复合生物滴滤池。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多,我国多条湖泊、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含有较高的氮磷。
普通生物滴滤池是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生物膜处理工艺。其原理是利用固着在载体(滤料)上的生物膜,吸附截留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对物质进行分解。污水被提升至滤池顶部的旋转布水器中,旋转布水器将污水均匀的散到填料层表面上,污水以水滴的形式向下渗沥,最后污水到达排水系统,部分流出滤池。为了防止填料堵塞,和提高有机物、氨氮去除效率,一般会有较大部分回流,该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果高,能耗低,便于管理,但其脱氮除磷功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滴滤池脱氮除磷功能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脱氮除磷复合生物滴滤池,它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效率高的特点,能够实现取出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又能具有很强的脱氮除磷功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氮除磷复合生物滴滤池,包括滴滤池本体,所述滴滤池本体内设置有缺氧滤池,所述缺氧滤池与滴滤池本体内壁之间构成好氧滤池;
所述缺氧滤池内设有第一承托板,第一承托板上布设有第一无机填料层,所述缺氧滤池底部位于第一承托板下方设置有进水管,缺氧滤池顶部设有旋转布水器;
所述好氧滤池内设有第二承托板,第二承托板上布设有第二无机填料层,所述好氧滤池底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连通有设在滴滤池本体外部的回流水池,回流水池设有回流管,回流管与进水管连通,位于第二承托板下方的滴滤池本体壁上开有多个通风口。
为了防止填料进入旋转布水器的进水管道中,缺氧滤池顶部与第一无极填料层之间设有格栅板,旋转布水器进水口连通缺氧滤池的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无机填料层内的粒径为8-12mm,所述第二无机填料层内的粒径为50-70mm。
所述缺氧滤池底部位于第一承托板下方还设置有布气管和排水管,所述布气管上连通有设在滴滤池本体外部的空压机,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排水阀,排水管一端通入沉淀池。当缺氧滤池堵塞时,开启空压机,曝气搅拌,搅拌数分钟后,打开排水管上的排水阀,将水排入沉淀池后,缺氧池排水阀,恢复运转,以此可解决填料层堵塞问题。
本发明利用缺氧、好氧交替的环境脱氮,含氮有机物和氨氮在好氧滤池中被氧化成硝态氮,回流进入缺氧滤池,缺氧微生物利用原水中的碳源,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达到脱氮的目的。好氧滴滤池去除有机物,将氨氮氧化成硝态氮,较高的回流比提高了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和脱氮效率。本发明设计脱氮除磷复合生物滴滤池,具有以下优点:
(1)将缺氧滤池和好氧滤池有机的组合,利用普通滴滤池回流装置作为反硝化回流,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实现了高效脱氮功能;
(2)进水中的悬浮物在缺氧滤池中被截留,不易堵塞后道旋转布水器和好氧滤池中的填料;
(3)缺氧滤池设有防堵塞的气冲洗系统即空压机充气,冲洗后的水从底部排入沉淀池中;
(4)组合式一体化装置,结构简单,占地少,便于管理,运行成本低,对有机污染物和氮的去除效率高,结合化学除磷工艺,对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1.滴滤池本体,2.缺氧滤池,3.好氧滤池,4.第一无机填料层,5.第二无机填料层,6.出水管,7.进水管,8.布气管,9.空压机,10.旋转布水器,11.第一承托板,12.第二承托板,13.回流水池,14.回流管,15.通风口,16.格栅板,17.回流水泵,18.出水孔,19.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71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空间位阻制备均相混合自组装单分子膜的方法
- 下一篇:炉门组合群钻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