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苦参提取物和降苦参酮在抗EV71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06601.9 | 申请日: | 201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8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杨诚;张春梦;冯金磊;李金楠;牛国君;徐源;王权;郭宇;傅晟;李爽;陈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和(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352 | 分类号: | A61K31/352;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孙征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洞庭***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苦参 提取物 ev71 病毒感染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苦参提取物及其成分降苦参酮在制备预防或者治疗EV71病毒介导的疾病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制备抑制EV71‑3C蛋白酶活性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中所述降苦参酮具有下列结构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中药材苦参提取物及黄酮类化合物降苦参酮的应用。
背景技术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人类肠道病毒71型(Humanenterovirus 71,简写EV 71)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一类主要病毒,还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刘丽艳,朱启镕.肠道病毒71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0,5(1):57-60)。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自1969年最早在美国分离出EV71以来,相继在澳大利亚、日本、巴西、荷兰、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报道了EV71感染引起的HFMD流行。大量研究均表明,EV71感染为导致严重及死亡HFMD病例的主要病原体,而其他常见的肠病毒血清型如CA16、CA4、CA10、CB3和CA6等引起的HFMD临床症状较轻。自1998年来,中国就不断遭受这种疾病的侵袭,2010年1~4月间,已报告HFMD发病数427 278例,其中死亡260例,均呈明显升高趋势。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HFMD重症病例中81.59%、死亡病例中96.43%是由EV71引起的(姚昕,毛群颖,梁争论.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研发现状及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24(2):233.)。目前,HFMD的流行已成为我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因此开发有效的药物来控制EV71的感染是非常必要的因此,EV71感染及流行是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问题.由于手足口病多发于亚洲东部等几个地区且属于新兴传染病,其相关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研究尚不充分。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EV71感染和治疗的特效药上市。
EV71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us),肠道病毒属成员。病毒基因组为7408个核苷酸的单股正链RNA,基因组中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含219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可进一步被水解成P1、P2、P33个前体蛋白,P1前体蛋白编码VP1、VP2、VP3、VP44个病毒外壳蛋白;P2和P3前体蛋白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2A~2C和3A~3D)。病毒粒子的衣壳由60个亚单位构成,后者由4种衣壳蛋白(VP1~VP4)拼装成五聚体样结构。根据病毒衣壳蛋白VP1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将EV71分为A、B、C3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和C2亚型。EV71感染可在同一家庭多成员中传播,成人症状一般较轻,而患儿发病中,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关于病毒毒力的机制未明,有研究结果显示,EV71毒力决定簇在基因组中并非单一位点,病毒的毒力是多个位点共同作用决定的;另一方面,复杂的宿主因素,如宿主抵抗力水平的差异以及宿主对肠道病毒属内的不同病毒存在免疫交联保护反应等对病毒的毒力也有影响。3C蛋白酶接近于EV 71基因组表达的多聚蛋白的C端,执行了几乎所有的多聚蛋白的加工和切割工作(除了VP1和2A被2A蛋白酶切;和VP2 and VP4有RNA依赖性的切割外)。同时,3C蛋白酶通过作用于宿主的蛋白CstF-64从而达到降解宿主RNA,以保护自身复制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和(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未经旭和(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66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