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用制冷系统排热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006022.4 | 申请日: | 2013-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5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 发明(设计)人: | 闫洪远;姬建虎;张习军;陈孜虎;褚召祥;董浩民;刘俊杰;曾明明;龚林平;胡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F3/00 | 分类号: | E21F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 地址: | 40003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系统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矿井制冷系统的排热设备。
背景技术
矿井热害愈来愈严重,在井下空调机组系统中,冷凝器冷凝热的排走是影响机组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需要矿井空调机组系统的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
传统的空调机组利用列管式的换热器进行排热,对于列管式换热器来说,换热管通常都是光滑的直管,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性能较差,且换热器占地面积较大。
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其换热管直接和分液管连接,因而分液管上的分流孔密集布置,换热管和分液管连接结构复杂;并且分流孔密集布置导致在分液管上不同部位的流体压差较大,这也导致空调机组制冷介质在换热器中的分布不够均匀,使得制冷介质的热能不能被冷却水充分吸走,换热器换热效率较低。
因此为了适应煤矿井下复杂的环境以及空间条件,需要开发一种效率更高的换热设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矿用制冷系统排热设备,其可使空调机组的制冷介质在排热设备中分布均匀,从而改善排热系统的换热性能,满足矿井矿井空调机组系统排热要求。
本发明矿用制冷系统排热设备,包括管状换热器壳体,所述换热器壳体中设置有换热管组件和向换热管组件喷淋制冷的喷淋组件,所述换热器壳体的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为出风端;
所述换热器壳体的进风端设置有集液管,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出风端设置有分液管,所述换热管组件包括分流短管和端部固定连接在分流短管上的至少两根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通过分流短管分别与分液管和集液管连通;
所述喷淋组件包括设置在换热器壳体进风端径向截面上的第一喷淋管。
进一步,所述第一喷淋管为阿基米德螺旋线形,第一喷淋管上设置有喷头;
进一步,所述喷淋组件还包括布置在换热器壳体上半部内壁上的第二喷淋管;
进一步,所述喷淋组件还包括循环水泵、与循环水泵出水口连通的主输水管和设置在换热器壳体下部的冷却水收集仓,所述循环水泵的进水口设置在冷却水收集仓中,所述主输水管通过设有第一调节阀的第一分流管和第一喷淋管连通,所述主输水管还通过设置有第二调节阀的第二分流管和第二喷淋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冷却水收集仓上设置有溢流口;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检修窗口;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壳体上还设置有吊环;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为螺旋盘管;
进一步,所述同一分流短管上的换热管在螺旋径向上错位布置;
进一步,所述分液管和集液管均由相互连通、并同心布置的环管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矿用制冷系统排热设备,其换热管通过分流短管与分液管和集液管连接,从而很大的减少了分液管和集液管上的分流孔,使换热管与分液管和集液管的连接结构简化,制造更加方便;同时,由于分液管上的分流孔减少,因此沿分液管长度方向上的流体压力损失变小,也使得空调机组的制冷介质在各换热管中的流量分布更加均匀,从而使制冷介质可充分的与喷淋冷却介质换热,本结构使排热设备的排热能力得到很大改善和提高,可满足矿井空调机组系统排热需要。
2、通过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分别与第一喷淋管和第二喷淋管连通,使得在喷淋时可方便的调节喷淋水压力与流量,保证第一喷淋管喷淋水的雾化效果,进而保证冷却水与换热管的热交换效率,提高了换热设备的换热性能。
3、错位布置的换热管对来流空气有很大的扰动作用,强化了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矿用制冷系统排热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换热管组件在换热器壳体内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沿中B-B的剖视图;
图5为喷淋组件在换热器壳体内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7为换热管和分流短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矿用制冷系统排热设备,包括管状换热器壳体1,所述换热器壳体1中设置有换热管组件和向换热管组件喷淋制冷的喷淋组件,所述换热器壳体1的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为出风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6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