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类微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04226.4 | 申请日: | 2013-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5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姜贵权;禹映准;金亨珉;李章源;郑尚倍;郑仁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SK新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B32B27/06;B32B27/32;C08J9/28;B29D7/01;H01M2/1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 代理人: | 谢顺星,刘成春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多孔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烯烃类微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聚烯烃类微多孔膜可用作电池用隔膜,提供一种在可制备微多孔膜的湿法工序中,通过改善热定型工序而制得的微多孔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烯烃类微多孔膜(microporous film)由于其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物理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电池用隔膜(battery separator)、分离用过滤器及微过滤用隔膜(membrane)等。其中,用于二次电池的隔膜,随着对电池的安全性的要求,需要其具有最高等级的品质。近来,随着二次电池的高容量、高输出的趋势,对于提高隔膜的高强度、高渗透率、热稳定性和充放电时二次电池的电安全性的提高隔膜特性的要求在增加。锂二次电池要求高的机械强度,以提高电池制备过程和使用中的安全性,并且要求高的渗透率,以提高容量及输出。此外,还要求高的热稳定性。例如,如果隔膜的热稳定性降低,则会发生由于电池内温度升高而引起的隔膜的破损或因变形而导致电极间短路,从而增加电池过热或火灾的危险性。此外,二次电池的应用范围扩展到混合动力汽车等,因此确保对过充电的电池的安全性成为重要事项,并且要求隔膜具有能够耐受过充电引起的电性压力。
高强度可以抵挡在电池制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隔膜破损和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在电极上生成的枝状晶体等导致的隔膜破损,因此在防止电极间短路方面是必需的。此外,在高温下如果隔膜的强度降低,还会因膜的破损而导致短路。这样就会发生电极间短路引起的发热/着火/爆炸等。
为了提高锂二次电池的容量和功率,需要具有高渗透率。在要求锂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和高输出化的趋势中,对高渗透率的隔膜的要求在增加。
电池的热稳定性受关闭温度、熔断温度及热收缩率等的影响。其中,载高温下,的横向热收缩率对电池的热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大。如果横向收缩率变大,当电池内部变成高温时,在收缩过程中电极的边部分会沿横向暴露,从而发生电极间的短路,由此会发生发热/着火/爆炸等。即使隔膜的熔断温度高,但如果横向热收缩率大,则在隔膜升温的过程中,电极的边部分会暴露,从而会发生电极间的短路。
对于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又一重要要素是电池的过充电特性。过充电特性是指在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在以使用电压以上的电压实施过充电时,对电解液的漏液、爆炸、着火等现象的稳定性。在混合动力汽车等高容量/高输出电池的应用范围扩大的现状下,对电池稳定性来说,其为重要的要求特性之一。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过充电特性,隔膜上不利于存在所需大小以上的过大气孔。通常,大气孔有助于电池的寿命和输出提升,但达到一定大小以上,则不会进一步提高寿命和输出,而是不利于过充电特性等电池的稳定性。此外,气孔在其形成过程中只能具有分布。对于这种分布,如果在隔膜内形成过大的气孔,则这些气孔对于在电池充电过程中所施加的电气压力的抵抗力向弱的部分作用,因此这些气孔会阻碍电池的过充电特性。
韩国公开专利2006-0103932号(专利文献1)中,涉及一种隔膜,为了使该隔膜具有高的耐电压性能和优异的关闭性能,其气孔的孔径分布窄。但是,气孔大小太大时,会发生实际电池中发生的过充电特性降低等电池安全性问题。
如上所述,通过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用于提高高容量/高输出的二次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所需的高强度、高渗透率、低横向热收缩率,无法制备在具有高渗透率和低横向热收缩率的同时,还具有一定大小以下的气孔的隔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2006-010393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研究,开发出一种高容量/高输出电池用隔膜,以提高锂二次电池的安全性,所述隔膜具有高强度(穿刺强度)、高渗透率和低横向热收缩率,并且气孔的大小不大。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烯烃类微多孔膜,其至少层叠一层以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聚乙烯层,所述聚乙烯层通过泡点法测定的最大孔径为0.1μm以下,整体微多孔膜的厚度为5~40μm,孔隙率为30~60%,穿刺强度为0.22N/μm以上,下述式1所示的品质因数为20gf/(sec/100cc)以上。
[式1]品质因数(Q)=S/(P×HS)
S:穿刺强度(gf)
P:气体渗透率(Gurley,sec/100cc)
HS:在130℃下1个小时的横向收缩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K新技术株式会社,未经SK新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42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容触摸传感器中的静电指示笔的系统
- 下一篇: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