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健枕头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3972.1 | 申请日: | 2013-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5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孙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安徽汇朴律师事务所 34116 | 代理人: | 方荣肖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健 枕头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健枕头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枕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现有的枕头,其枕芯大都没有流动性,故质地较硬,容易板结,另外,由于人的头发、皮肤会分泌油脂,影响睡眠,因此有一个舒适的枕头是消费者长期以来一直渴望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舒适度较佳的保健枕头。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保健枕头,其枕芯内包括去掉艾叶的艾蒿杆颗粒以及花生壳颗粒,艾蒿杆颗粒与花生壳颗粒的重量比为4:6。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艾蒿杆颗粒与花生壳颗粒均为6~8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保健枕头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取去掉艾叶的艾蒿杆晾干,用水蒸气蒸5-7分钟去土杂味,粉碎艾蒿杆形成艾蒿杆颗粒;
取花生壳放在开水中煮30分钟去土杂味,晾至含水量为一预定值,粉碎花生壳形成花生壳颗粒;
以重量比为4:6的比例混匀艾蒿杆颗粒与花生壳颗粒;
将混匀的艾蒿杆颗粒与花生壳颗粒装入枕头的枕芯内形成该保健枕头。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取花生壳放在开水煮30分钟去土杂味,晾至含水量为10%~15%。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艾蒿杆颗粒与花生壳颗粒均为6~8目。
本发明的保健枕头的制作方法制作的保健枕头,艾蒿杆颗粒能挥发艾蒿中酯类、黄酮类等物质,有抑制细菌生长、平喘、防过敏等作用,花生壳能敛肺止咳,具有较强的防潮性、吸附性和流动性,防止枕芯板结,且吸附并储存部分艾蒿挥发性物质,以减轻艾蒿香味过浓带来的不适感,当枕头使用过久艾蒿香味变淡时,可用晒或加热使花生壳储存的艾蒿挥发性物质散发出来,恢复原有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保健枕头,其枕芯内包括去掉艾叶的艾蒿杆颗粒以及花生壳颗粒,艾蒿杆颗粒与花生壳颗粒的重量比为4:6。
单独的艾蒿杆粉碎成颗粒后,有大量挥发性酯类、黄酮类等物质散发,挥发性酯类、黄酮类有抑制细菌生长、平喘、防过敏等作用,然而其味道较重,直接作为填充料对有些人会造成不适,若人为去除,有效成分(如挥发性酯类、黄酮类)减少,会造成浪费和产品使用期限较短。而且单独的艾蒿杆颗粒时间长了易于板结,加入花生壳颗粒增强流动性。
二者混合的作用是,花生壳颗粒会吸附挥发性酯类、黄酮类等物质,从而对味道起着稀释作用,同时又不会造成有用物质的流失。艾蒿杆颗粒:花生壳颗粒=4:6这个值是通过多次试验而得。如果艾蒿的比例大,花生壳颗粒量少吸附作用小,做成的枕头产品味道过重。同样,花生壳比例大,有效物质挥发量不够,闻不到艾蒿特有的香味。另外,花生壳颗粒能敛肺止咳,成型好(不易变形),质轻,无味,有很好的防潮作用。
混合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的长期性。枕头使用时间长了,味道会变淡,但花生壳颗粒中由于吸附仍储存部分挥发性物质,通过在阳光下晾晒或加热,原被吸附的挥发性物质会散发出来,可达到原来的效果。
综上所述,花生壳在这里起得作用是:
1、防潮;
2、流动性好,松软;
3、吸附挥发性酯类、黄酮类等物质并储存,当枕头味道不足时,采用简单方法再释放出来,以达到效果。
艾蒿在这里起的作用是:
1、含有可挥发性的对人体有利的物质;
2、这些有用物质有抑制细菌生长、平喘、防过敏等作用。
优选地,艾蒿杆颗粒与花生壳颗粒均为6~8目,6-8目花生壳颗粒存在多细小微孔,吸附性强,因此,混合后做出来的枕头芯流动性好,质地松软,且永不板结。
在制作上述保健枕头,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取去掉艾叶的艾蒿杆晾干,用水蒸气蒸5-7分钟去土杂味,粉碎艾蒿杆形成艾蒿杆颗粒。用水蒸气蒸5-7分钟,最大限度去除土杂味而保留了艾蒿原有的香味。
第二步,取花生壳放在开水中煮30分钟去土杂味,晾至含水量为一预定值,粉碎花生壳形成花生壳颗粒。干燥的花生壳质脆,不易粉碎成型,8成干花生壳易粉碎成颗粒状。在实际操作中,取花生壳放在开水煮30分钟去土杂味,晾至含水量为1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39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