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外原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及专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01565.7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3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华;杨润亚;刘贤赵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振华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曲显荣;矫智兰 |
地址: | 264025 山东省烟台市芝***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外 原位 测量 土壤水 动力 参数 方法 专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水分运移参数测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野外原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及专用装置。
背景技术:
土壤水是土壤污染物和工业化学物质传输的主要载体,因此有关土壤水动力参数的获取和掌握对于了解和治理土壤水和地表水污染是非常关键的。土壤作为作物生长的场所,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直接影响着灌溉质量和灌溉效率,最终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土壤水动力参数是影响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主要参数,如何快速准确确定一直土壤物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很多,包括单环入渗法、双环入渗法、恒定水头井法(圭尔夫入渗)、圆盘负压入渗法、人工降雨法等,这些方法利用一维入渗原理或者多维入渗原理求解,因大多数方法需要稳定入渗条件而导致测量过程漫长、费时费力和测量效率低下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野外原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野外原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的专用装置。
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的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技术方法测量过程漫长、费时费力和测量效率低下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野外原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选好测试地点,将入渗室部分打入到土壤当中,向供水管加满水;
b打开控制开关向入渗室供水,在供水过程中如有气体被封闭在入渗室内可通过排气孔向外排气,入渗室被水充满后立即记录此时供水管内水位距离地面的距离H0,开始计时同时观测供水管内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等水位降低到供水管的最低位置时,观测过程结束;
c依据水量平衡原理,根据供水管内的水位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的结果,可计算出不同时刻的入渗率i(t)和累积入渗量I(t),以i ( t)为因变量1/ I (t)为自变量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关系,得到该线性关系的斜率A和截距B,根据其物理意义,截距B代表了Ks (1-k (θs-θi)),斜率A代表了Ks (θs-θi) (H 0+ Sf),据此可得到湿润锋吸力Sf=A(1-k (θs-θi))/B/(θs-θi)-H 0,饱和导水率Ks=B/(1-k (θs-θi)),在上述公式中θs代表了土壤的饱和含水率,θi代表了土壤的初始含水率,k代表了入渗室与供水管横截面积的比值,H0表示入渗室被水充满后时供水管内水位距离地面的距离。
本发明的一种野外原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的专用装置,其特殊之处在于,专用装置包括供水管和入渗室两大部分,所述供水管通过入渗室上部的螺丝孔与入渗室紧密的联在一起,供水管的下端设置有一控制开关;所述入渗室的上部设排气孔,入渗室的上部有一对把手;所述入渗室的半径R大于供水管的半径r,且二者的比值R/r大于等于2。
进一步,所述的入渗室为下端开放上端封闭的圆筒形容器,其下端的开放端的边缘有锐利的斜面。
进一步,所述的供水管为透明的圆柱形管,在其管壁上有一刻度尺。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野外原位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方法及专用装置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1、利用连续降水头一维垂直入渗方法测量土壤水动力参数理论依据充分,测量时间缩短,用水量减少,提高了测量的效率;2、通过对测量专用装置的设计,设定入渗室的半径R大于供水管的半径r二倍以上,可大大提高供水管内水位降落观测的精度,观测精度提高四倍以上,从而提高了土壤水动力参数的测量精度;3、专用装置结构简单,使用和管理维修方便,成本低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专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面说明:
1供水管、2入渗室、3螺丝孔、4控制开关、5排气孔、6把手、7刻度尺、8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振华,未经张振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15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