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锁扣棒成形的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1036.7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9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奥林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B21K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锁扣棒 成形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锁扣棒成形的模具。
背景技术
锁扣棒是用于汽车门锁扣的一种钢筋结构,锁扣棒是由钢筋制作而成的,将钢筋放在模具中成型制得。在钢筋放入模中成形镦肩的时候,假如棒材的材料是直径7mm,在镦肩后材料的直径会变大很多,而且在材料的接缝处会有压印,会影响客户的要求,超出客户所需的直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使用范围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用于锁扣棒成形的模具。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锁扣棒成形的模具,该模具包括上模板、上模块、插刀、下模板、垫板、凹模框、固定夹块、挡块及滑动夹块,所述的上模块及插刀均固定在上模板的下侧,所述的垫板固定在下模板上,所述的凹模框固定在垫板上,所述的固定夹块与挡块分别固定在垫板上靠近凹模框内壁的两端,所述的滑动夹块设在固定夹块与挡块之间,所述的滑块与垫板滑动连接。
所述的插刀的底端的两侧均可设有倒角,所述的挡块靠近插刀的一侧的上端开设有倒角,所述的滑动夹块靠近插刀的一侧的上端开设有倒角。
所述的插刀与滑动夹块上均开设有互相配合的斜面。
所述的挡块设在刚好与插刀紧贴接触的位置。
所述的上模块的下侧开设有凹槽,该凹槽的位置正对固定夹块与滑动夹块抵接的位置。
所述的上模块、插刀、垫板、凹模框、固定夹块、挡块及滑动夹块均采用Cr12mov钢材,并经淬火处理。
所述的上模块及插刀均通过螺钉固定在上模板上。
将钢筋放入固定夹块与滑动夹块之间,气缸驱动上模板向下运动,设在上模板下侧的插刀插入滑动夹块与挡块之间,插刀挤压滑动夹块,使得滑动夹块朝向固定夹块的方向做横向运动,滑动夹块与固定夹块加紧钢筋,上模板继续下压,设在上模板下侧的上模块压在钢筋上,上模板继续下压,上模块挤压位于规定夹块与滑动夹块之间的钢筋,使钢筋膨胀变粗,制得锁扣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一、使用范围广:使用于精度较高的汽车门锁扣。
二、安全性高,不破坏材料内部结构,使其材料更加紧密。
三、实用性强,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调试、维修方便,只需调整夹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上模板,2为上模块,3为固定夹块,4为凹模框,5为垫板,6为插刀,7为挡块,8为滑动夹块,9为下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用于锁扣棒成形的模具,如图1所示,该模具包括上模板1、上模块2、插刀6、下模板9、垫板5、凹模框4、固定夹块3、挡块7及滑动夹块8,上模块2及插刀6均固定在上模板1的下侧,垫板5固定在下模板9上,凹模框4固定在垫板5上,固定夹块3与挡块7分别固定在垫板5上靠近凹模框4内壁的两端,滑动夹块8设在固定夹块3与挡块7之间,滑块与垫板5滑动连接。插刀6的底端的两侧均可设有倒角,挡块7靠近插刀6的一侧的上端开设有倒角,滑动夹块8靠近插刀6的一侧的上端开设有倒角。插刀6与滑动夹块8上均开设有互相配合的斜面。挡块7设在刚好与插刀6紧贴接触的位置。上模块2的下侧开设有凹槽,该凹槽的位置正对固定夹块3与滑动夹块8抵接的位置。上模块2、插刀6、垫板5、凹模框4、固定夹块3、挡块7及滑动夹块8均采用Cr12mov钢材,并经淬火处理。上模块2及插刀6均通过螺钉固定在上模板1上。
将钢筋放入固定夹块3与滑动夹块8之间,气缸驱动上模板1向下运动,设在上模板1下侧的插刀6插入滑动夹块8与挡块7之间,插刀6挤压滑动夹块8,使得滑动夹块8朝向固定夹块3的方向做横向运动,滑动夹块8与固定夹块3加紧钢筋,上模板1继续下压,设在上模板1下侧的上模块2压在钢筋上,上模板1继续下压,上模块2挤压位于规定夹块与滑动夹块8之间的钢筋,使钢筋膨胀变粗,制得锁扣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奥林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奥林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103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