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90001051.0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0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野田大雅;长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5/163 | 分类号: | G02B15/163;G02B13/18;G02B15/2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焦 透镜 摄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适合用于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中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个人计算机向普通家庭的普及,能够将拍摄到的风景或人物像等图像信息向个人计算机输入的数码相机正在广泛普及。并且,最近,数码相机的高功能化不断进展,随之要求搭载有直至广角区域都能良好地进行摄影的变焦透镜的数码相机。
因此,例如使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变焦透镜,该变焦透镜构成为从物侧依次包括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通过改变各组的间隔来进行倍数改变。另外,作为具有与专利文献1及2类似的基本结构的变焦透镜,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广角端具有小的Fno.的变焦透镜。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73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569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81185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近年来,还迫切要求变焦透镜为广角并且实现小的Fno.及变焦透镜的全长的缩短化。就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变焦透镜而言,由于广角端的Fno.大,因此进而要求具有小的Fno.的透镜。另外,就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变焦透镜而言,由于透镜全长的长度相对于图像尺寸的比 例大,因此进一步要求透镜全长的缩短化。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广角且保持有实现小的Fno.及变焦透镜的全长的缩短化的高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及具备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变焦透镜从物侧依次包括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及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实质上三个透镜组,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倍数改变中,以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间隔缩窄且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间隔扩宽的方式至少使第一透镜组及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移动,所述变焦透镜中,所述第二透镜组从物侧依次包括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1透镜、由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2透镜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3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24透镜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第25透镜,所述变焦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及(2),
-0.9<fw/f25<0…(1)
-0.40<(R15+R16)/(R15-R16)<2.40…(2)
其中,
fw:透镜系统整体的广角端的焦点距离
f25:所述第25透镜的焦点距离
R15:所述第25透镜的物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16:所述第25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各“透镜组”不仅包括由多个透镜构成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仅由一片透镜构成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包括实质上三个透镜组”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变焦透镜除了包括三个透镜组以外,实质上还包括不具有放大率的透镜、光阑或玻璃罩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透镜凸缘、透镜镜筒、摄像元件、手抖修正机构等的机构部分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及(2-1)。
-0.78<fw/f25<-0.14…(1-1)
-0.35<(R15+R16)/(R15-R16)<0.30…(2-1)
其中,
fw:透镜系统整体的广角端的焦点距离
f25:所述第25透镜的焦点距离
R15:所述第25透镜的物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R16:所述第25透镜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
0.02<D14/fw<0.3…(3)
0.09<D14/fw<0.25…(3-1)
其中,
D14:所述第24透镜与所述第25透镜的在光轴上的间隔
fw:透镜系统整体的广角端的焦点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900010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