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区切换与重配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6303.0 | 申请日: | 2012-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75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轶;张磊;徐海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8 | 分类号: | H04W36/08;H04W56/00;H04W36/3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陶海萍;樊一槿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区 切换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小区切换和重配的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用户设备(UE)根据小区测量请求进行小区测量并上报测量结果;所述UE在接收到切换命令后,断开与服务基站的连接并保留服务基站的上行时间调整参数NTA;所述UE根据所述切换命令,进行小区切换和重配。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和装置,在UE还处于与服务基站的连接状态时,目标基站就开始检测其上行信号以确定该UE与该目标基站的上行时间提前量,UE再根据其他基站的指示将原配置的服务基站替换为新的目标基站。由此,由于使得UE与新的目标基站建立下行同步/上行同步,有效减少了小区重配/切换过程中由于上/下行同步导致的时延,降低了UE的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区切换与重配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大幅增加,在未来的LTE-Advanced(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增强的长期演进)系统的进一步演进中,传统的宏基站(Macro Cell)可能无法应付如此迅猛增长的容量及峰值速率需求。通过进一步更密集的布置基站,使得用户在物理位置上更接近基站,可以提高系统容量,提高峰值速率并改善用户终端体验。但大功率的宏基站的部署,会导致如成本过高、非绿色通信等问题。因此,人们开始考虑采用低功率的小基站(Small Cell),例如Pico cell(微基站),Femto cell(毫微微蜂窝基站)以及RRH(Remote Radio Head,远端无线头)。相比宏站,小基站具有低成本、部署快速灵活、性价比高的综合优势,因此小基站很适于用于室外热点,增加网络容量,改善室内深度覆盖,提升用户感知。因此,小基站将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在未来的LTE-Advanced网络中,小基站的数量将超过传统的宏站。
小基站覆盖范围相对宏基站较小,可以利用更高的可用频段,例如3.5GHz,而宏基站则继续沿用现有相对较低的频段以提供较大并相对鲁棒的覆盖。对于可以支持多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的用户(UE,User Equipment),可以为该用户同时配置宏基站与小基站,两种基站工作在不同的频点上,即不同的载波分量(CC,Carrier Component)。小基站可以处于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也可以处于宏基站覆盖范围外。小基站的部署可以是稀疏的,也可以是密集的。小基站可以以簇(cluster)的形式出现,即将在地理位置上相对接近的各个小基站划分为一个簇。在同一簇内,各个小基站可与同一个eNB(evolvedNode B,演进型基站)相连。那么,簇内各个小基站间的回程(backhaul)可认为是较为理想的,例如时延小,传输能力强。而在宏基站覆盖范围内的不同簇可连接到不同的eNB上或者也连接于同一个eNB上。图1是小基站与宏基站联合部署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F2用于部署小基站,F1用于部署宏基站。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当用户在同一簇内的各个小基站间移动时,若依然采用传统的小区切换流程,用户将处于频繁切换状态中,增加了用户侧的负担,且用户与基站以及基站与基站之间交互了大量不必要的信息。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区切换与重配的方法和装置,以支持用户在小基站间的频繁切换,简化切换流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小区切换与重配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根据小区测量请求进行小区测量并上报测量结果;
所述UE在接收到宏基站或者所述UE的服务基站发送的切换命令时,断开与服务基站的连接并保留服务基站的上行时间调整参数NTA;
所述UE根据所述切换命令,进行小区切换与重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63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令传输方法和相关设备及通信系统
- 下一篇:定位网络问题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