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过滤悬浮物的过滤器装置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72453.4 | 申请日: | 2012-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0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 发明(设计)人: | B·博恩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图泰(芬兰)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25/12 | 分类号: | B01D25/12;B01D25/30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贾金岩 |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芬兰;FI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过滤 悬浮物 过滤器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来说涉及过滤,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过滤悬浮物的过滤器装置和用于在过滤器装置中过滤悬浮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已知的构造中,压力过滤器装置包括固定的头件、可动的尾端件、以及位于头件和尾端件之间的凹板板组。过滤器腔通过一对相邻的凹板中的至少一个的凹部形成在相邻的凹板之间。过滤器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悬浮物引入该装置的过滤器腔的悬浮物管,其中悬浮物管从头件贯穿板组延伸到尾端件。此外,过滤器装置设置有与尾端件连通的供给管,所述供给管向悬浮物管提供悬浮物流。在已知的过滤器装置中,通到尾端件的供给管是与板组平行地延伸的带有弯管接头的柔性软管或柔性管。在打开和关闭板组时,供给管的一端与尾端件一起移动,而另一端保持连接于一固定的悬浮物源。柔性供给管允许尾端件运动,但柔性供给管需要足够硬以便将高压悬浮物从悬浮物源用管输送到尾端件。在移动尾端件时,供给管的这种高刚度总是引起扭转力矩。
此外,柔性供给管增大了已知过滤器装置的泄漏风险。由于安全原因,已知过滤器装置的使用由此不能用于过滤危险悬浮物。
此外,在一些过滤器装置中,悬浮物管贯穿板组延伸到过滤器腔外面,导致在过滤循环期间作用于尾端件的偏心压力载荷高达数吨。供给管的刚度和来自悬浮物管的压力载荷容易导致尾端件以及板组的凹板的不对准和偏斜。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避免现有技术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过滤悬浮物的过滤器装置,其中,过滤器装置具有由至少一凹板和相邻的凹板组成的板组,所述板组在固定的头件和可动的尾端件之间,过滤器装置具有用于将悬浮物的第一流从头件用管输送至板组中的悬浮物管,所述悬浮物管穿过所述板组延伸到尾端件,包括穿过所述凹板和所述相邻的凹板,其中过滤器装置具有用于将悬浮物的第二流用管输送至悬浮物管中的供给管,所述连供给管接于尾端件,其中在所述凹板和所述相邻的凹板之间形成过滤器腔,所述凹板和/或所述相邻的凹板具有凹部,其中凹板具有用于将悬浮物从悬浮物管输送至过滤器腔内的悬浮物导管,以及其中,过滤器装置具有用于从悬浮物中过滤出固体成分的至少一个过滤布,所述过滤布在凹板和相邻的凹板之间,其中,供给管从头件穿过所述板组延伸到尾端件,包括穿过所述凹板和所述相邻的凹板。依照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避免了柔性供给管的需要,并因而避免了移动尾端件时引起的扭转力矩。
优选地,在依照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悬浮物管和供给管位于过滤器装置的相对的两侧上,并且在所述凹板和所述相邻的凹板两者的相对的两侧上。在这样的过滤器装置中,悬浮物管和供给管二者都装载有等压悬浮物,都对尾端件引起各自的偏心、但合起来对所述尾端件产生平衡的压力载荷。
进一步优选地,在依照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供给管具有与悬浮物管相同的截面积。如果对相同的截面积用相等的压力供给,悬浮物的理论上相等的流被引入悬浮物管和供给管这两者。
在有利的说明中,依照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具有集成到尾端板中并且将供给管连接到悬浮物管的一导管。这样的过滤器装置避免了从供给管到悬浮物管的外管的需要。
在依照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板组的凹板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竖向堆叠,或者并排地悬垂。过滤器装置通过液压力、通过堆叠凹板的重量和/或通过机械装置固定。每个过滤器腔配备有至少一个过滤布,但也可以配备有两个过滤布,在第一种情况下,悬浮物被用管输送到一个凹板的凹部中,并透过过滤布到达另一个凹板,在后一情况下,悬浮物填充到过滤布之间并透过过滤布到达两个相邻的凹板。在依照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凹部可以具有可动薄膜,薄膜和相应的凹部围起成一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可以装载有用于机械地压制剩下的固体(“滤饼”)的挤压流体。依照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的凹板由诸如聚丙烯(PP)的塑料或诸如铝或钢的金属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图泰(芬兰)公司,未经奥图泰(芬兰)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24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