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的转子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7844.7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74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金泽义郎;南真一郎;柴垣人士;田中和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3/00 | 分类号: | H02K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电机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上压入有集电环装置的旋转电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车用交流发电机,已知有一种采用了爪极式转子的发电机,该爪极式转子是通过在轴的中间部位对一对爪状磁极进行轴支承而构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转子中,在轴的前端部压入集电环装置,该集电环装置具有将第一环及第二环绝缘保持并通过模塑成形而形成的成形件主体,该第一环及第二环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同轴配置。
另一方面,在通过该模塑成形而形成具有成形件主体的成形件的情况下,当在模具内分支的熔融树脂合流时,会产生熔接线,为了将该熔接线限制至最小限度,采用了提高熔融树脂、模具的温度、提高注塑压力的对策(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384595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221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转子中,成形件主体的热膨胀率比轴大,因此,存在产生以下不良情况的问题:在高温时,成形件的轴嵌合部的内径变大,因电刷与第一环及第二环的接触摩擦或由发动机内部的周期性爆发及车辆的速度变化产生的旋转变动,会使集电环装置相对于轴相对地转动。
另外,在以即便高温时也不会产生上述不良情况的方式将成形件主体与轴的过盈量设定得较大的情况下,存在组装时容易发生破裂、破损这样的问题。
此外,尤其存在以下问题:拉伸强度降低至三成左右且因模塑成形而必然产生的熔接线处的破裂产生是显著的。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转子,过盈量不比成形件主体在高温时膨胀的量小,且能降低将集电环装置组装于轴时因该过盈量导致的成形件主体的破裂、破损产生。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包括:轴,该轴的端部的周面是圆滑面;以及集电环装置,该集电环装置压入至上述轴,上述集电环装置具有:第一环及第二环,该第一环及第二环以彼此分离的方式同轴配置,并与转子线圈电连接;以及成形件主体,该成形件主体将上述第一环及上述第二环绝缘保持,并由树脂模塑成形,在供上述轴压入的上述成形件主体的孔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压入突起部,该压入突起部形成有分别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部,其中,压入前的上述压入突起部的内径处于比上述轴的直径小的过盈量的关系,另外,在上述内壁面的通过上述模塑成形产生的熔接线的部位形成有去除了上述突起部的非突起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转子,压入前的压入突起部的内径直径处于比轴的直径小的过盈量的关系,另外,在成形件主体的孔的内壁面上通过模塑成形产生的熔接线的部位形成有非突起部,因此,降低了朝轴压入集电环装置时成形件主体的破裂、破损。
另外,通过将过盈量设定为不比成形件主体在高温时膨胀的量小,能防止集电环装置相对于轴相对地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车用交流发电机的转子的侧剖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集电环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的集电环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集电环装置的侧剖图。
图5是图2的成形件主体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成形件主体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集电环装置的压入分析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转子的集电环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的X-X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转子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转子的主要部分侧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构件、部位使用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车用交流发电机的转子1的侧剖图。
该车用交流发电机(以下简称为发电机)的转子1设于定子(未图示)的内侧,该定子固定于壳体(未图示)的内壁。
该转子1具有:在一端部固定有带轮(未图示)的轴2;固定于该轴2的中间部并相对的一对爪状磁极3、4;在该爪状磁极3、4的内部卷绕有导线的转子线圈7;以及压入轴2的另一端部的集电环装置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78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