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用绳索在审
申请号: | 201280067339.2 | 申请日: | 2012-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6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光井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7/06 | 分类号: | B66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绳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用绳索,其具有在中心配置的纤维芯和将多根钢制线材捻合而成的多根子绳。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梯用绳索在中心配置有芯绳。芯绳是将3根芯绳绳股彼此捻合而构成的。各芯绳绳股是由将纤维集束构成的多根线绳构成的。芯绳的外周通过树脂制的芯绳包覆体包覆。在芯绳包覆体的外周捻合有多根钢制绳股。各钢制绳股是将多根钢制线材捻合而构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14324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的钢丝绳索中,由于芯绳是通过纤维构成的,因而在芯绳的外周包覆芯绳包覆体时,纤维有可能由于成型机的热而熔融并断裂。此外,芯绳在除了捻合芯绳绳股的工序以外都未进行紧固,因而在芯绳内残留有结构性的间隙,随着长年使用而使得芯绳产生变形(疲劳)或直径缩减,由此使得钢制绳股间的接触压力增大,产生钢制线材的磨损和断线。进而,在使芯绳含浸绳索油脂的情况下,为了充分确保绳索油脂的含有量,期望尽可能增大芯绳的截面积。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既能够充分确保纤维芯的截面积,又能够抑制构成纤维芯的纤维的断裂、纤维芯的变形和直径缩减,且能够实现更长寿命化的电梯用绳索。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用绳索具有:内层绳索,其具有纤维芯、在纤维芯的外周捻合的多根钢制的内层子绳、和在外周包覆的树脂制的内层绳索包覆体;以及多根钢制的外层子绳,它们在内层绳索的外周捻合,内层子绳的直径比外层子绳的直径小,内层子绳的根数比外层子绳的根数多。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用绳索的内层子绳直径小于外层子绳,因而能够充分确保纤维芯的截面积,此外,数量比外层子绳多的内层子绳配置在纤维芯的外周,因而在内层绳索包覆体成型时通过内层子绳保护纤维芯,纤维芯的纤维的断裂得以抑制,进而,在捻合内层子绳时纤维芯被紧固,因而能够抑制因长年使用导致的纤维芯的变形和直径缩减,能够实现更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电梯用绳索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用绳索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中,在井道21的上部设有机房22。在机房22内设置有机座23。在机座23上支撑有曳引机24。曳引机24具有绳轮25和曳引机主体26。曳引机主体26具有使绳轮25旋转的曳引机电动机和对绳轮25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
在机座23安装有反绳轮27。在绳轮25和反绳轮27卷绕有作为悬架单元的多根(图中仅示出1根)电梯用绳索28。在绳轮25的外周形成有供电梯用绳索28插入的绳索槽。
轿厢29和对重30通过电梯用绳索28而悬挂在井道21内,并通过曳引机24在井道21内升降。在井道21内设置有引导轿厢29的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31、和引导对重30的升降的一对对重导轨32。在轿厢29搭载有与轿厢导轨31卡合以使轿厢29紧急停止的紧急停止装置33。
图2是图1的电梯用绳索28的截面图。电梯用绳索28具有内层绳索1和在内层绳索1的外周捻合的多根外层子绳2。外层子绳2位于电梯用绳索28的最外层,并在外部露出。
内层绳索1具有在中心配置的纤维芯3、在纤维芯3的外周直接捻合的多根内层子绳4、以及在外周包覆的树脂制的内层绳索包覆体5。
作为纤维芯3,例如可使用通过聚丙烯或聚乙烯构成的合成纤维制的圆棒芯(中实芯)。此外,纤维芯3通过将3根芯绳股彼此捻合起来并从外周加压而构成。各芯绳股是由将合成纤维集束构成的多根线绳构成的。进而,在纤维芯3中含浸有绳索油脂。
各内层子绳4是将多根钢制线材捻合起来构成的。更具体而言,各内层子绳4是具有在中心配置的芯线材6和在芯线材6的外周捻合的多根(此处为6根)外层线材7的双层结构。芯线材6的直径与外层线材7的直径相同。
内层子绳4的直径比外层子绳2的直径小。此处,内层子绳4的直径在外层子绳2的直径的1/3以下。此外,内层子绳4的根数比外层子绳2的根数多。此处,相对于8根外层子绳2,使用12根内层子绳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73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