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地制备紧固元件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80066339.0 | 申请日: | 2012-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9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P·斯坦纳;S·迈耶;A·布兰德麦尔;W·施沃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诺莱克斯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C09J175/02;B29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郭广迅 |
地址: | 瑞士森***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地 制备 紧固 元件 方法 | ||
发明背景
本发明涉及根据独立权利要求特征部分的借助液态粘合剂在基底上原地制备紧固元件的方法以及液态、待施加的粘合剂用于在基底上原地制备紧固元件的应用。该紧固元件用于元件的机械装配,例如护板或挡板的机械装配。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借助螺钉、铆钉或销钉或者通过粘合剂来形状闭锁(由连接配对体的几何形状决定)式连接或材料闭锁(通过分子力键合)式连接紧固元件,如鱼尾板(Laschen)、角钢、支承螺栓、装配夹。
关于借助粘合剂的材料闭锁式装配,使用了多种粘合剂体系。例如,对于无机械载荷的或微小机械载荷的紧固元件,使用了粘贴剂(Haftklebs toffe)或粘贴带,该粘贴剂或粘贴带尽管允许快速连接,但由于其蠕变特性,所以不适用于承重连接。
较适用于装配持续机械载荷的紧固元件(其将载荷转移到装配面上)的是热固性塑料-体系,即在施加时发生交联且然后不会通过冷流动而失效的粘合剂。典型的双组分体系基于聚氨酯、环氧化物或丙烯酸酯。这种体系的缺点在于较长的硬化时间,在此期间必须使紧固元件保持原位。
同样适用的是基于湿硬化的熔体粘合剂的单组分粘合剂体系。该粘合剂体系由于其热熔特性产生的初始粘附性而不具有双组分体系的不利特性,但为了实施和由此为了达到所需特性,就需与水反应,这在封闭表面的情况下会出现问题。对于必须通过水开始并且还大多具有低的抗水性的氰基-丙烯酸酯体系也是如此。
EP1947156B1描述了通过经由辐射而硬化的粘合剂来连接不透明部件。还已知的是潜热反应性体系,这些体系的硬化是在紧固元件定位之后借助热冲击实现的。在此同样每次都需要第二工艺步骤。在经由辐射而硬化的粘合剂的情况下,待连接的部件之间必须能够插入透明元件。
DE102007010540A1公开了借助所谓的粘合铆钉(Klebnieten)来解决该问题。在此,待粘合的表面是采用常规的双组分体系来胶合的。为了在硬化工艺过程中固定该部件,通过用快速硬化型粘合剂-体系浇注贯穿两个粘合面的缝隙来实现类似于榫钉()的连接。在该方法中同样需要两个工艺步骤。
所有的热固性塑料-体系都带来了或者硬化慢或者为了硬化需要第二工艺步骤的缺点。
US4735753涉及以按钮销子(Druckknopfzapfens)和附属塑料壳形式来原地制备紧固元件,其是如此制备的:借助超声设备使塑料块液化,将其施加到多孔基底如多孔材料上并借助上方和下方的压模而成型为相应的按钮部件。在该过程中,塑料渗入基底表面上的孔中,并再由底面离开。该方法不可用于光滑的表面。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即借助一种快速、仅需一个工作步骤并且也可用于无孔和不透明的基底上的方法安装承载的紧固元件。
发明详述
该目的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而实现的。
本发明的方法适用于借助液态粘合剂在一个或多个基底上原地制备紧固元件,其特征在于,提供一个或多个基底,在该一个或多个基底上配置单部件的或多部件的铸模,通过开口使铸模填满液态粘合剂并且该粘合剂硬化。
紧固元件可以是鱼尾板、角钢、螺栓、夹子、壳、内螺纹、螺钉、销钉、凹槽、凸起、排条、倒钩或铆钉。
基底可具有不同的表面粗糙度或具有多孔表面。单个基底也可具有多种粗糙或多孔的表面区域。本发明的由粘合剂制成的紧固元件粘附在低粗糙度的基底表面上及粘附在多孔表面或非常粗糙的表面上。此外,还可使用不透明的基底。
粘合剂例如是一种基于聚脲的快硬化的双组分粘合剂,如EP1958975B1中所述。原则上也可使用基于聚氨酯、环氧化物或丙烯酸酯的其它双组分的、硬化成热固性塑料的粘合剂。在常规涂敷状态下,该粘合剂被称为液态,其粘度为<10000mPas,优选为<300mPas,最好是<100mPas(在35℃-65℃,优选地50℃和压力为70-140巴,优选为100巴的涂敷器混合头中测量)。该混合粘度可以通过组分温度的选择而进一步优化。
在本文中,硬化表示粘合剂通过聚合、缩聚和加聚的化学固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诺莱克斯股份公司,未经诺莱克斯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63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轨列车故障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使电机车与熄焦车厢增大距离的万向连接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