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胎和轮胎成型用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5188.7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9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2 |
发明(设计)人: | 渡部亮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1/00 | 分类号: | B60C11/00;B29C33/02;B29L3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胎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和轮胎成型用模具,并且更特别地涉及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优异的轮胎和用于制造这种轮胎的轮胎成型用模具。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制出各种设计用于改善冬用的轮胎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如下的技术:通过在形成于胎面部的各花纹块上设置多个刀槽来增加接地面(contact patch)内的边缘成分并且同时改善轮胎的抓雪效果和在冰雪路面(有冰的路面和积雪路面)上的行驶性能。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提出一种如下的技术:在具有包括冠部橡胶和基部橡胶的所谓冠部-基部结构的胎面橡胶的轮胎上,利用发泡橡胶作为冠部橡胶,由此显著地改善了轮胎的除水性和冰上性能及雪上性能。
还有,如图1的(a)所示,对于轮胎的胎面部1的表面特性,专利文献3提出了一种如下的技术:通过在胎面部的表面设置具有尖锐端部形状的突起部2来增大表面的粗糙度、增加轮胎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并且改善轮胎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929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01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67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在各花纹块上设置刀槽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如果刀槽数量增加得太多,则会降低花纹块刚性并且花纹块可能容易发生塌陷,这导致接地面积的减少并且使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劣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使用发泡橡胶用于冠部橡胶的技术中,存在着由于发泡橡胶的使用而引起整个花纹块的刚性减小的情况,使得轮胎的耐磨耗性并不总是充分的。
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在胎面部的表面设置具有尖锐端部形状的突起部的技术中,由于突起部的刚性低的事实,特别是当轮胎上载置有大负载时,例如在由于车辆的俯冲等使前轮上的负载增大时,存在着突起部塌陷并且不能获得期望的性能的情况。即,在胎面部的表面设置具有尖锐端部形状的突起部的技术中,如图1的(b)所示,存在如下情况:突起部2由于与路面T接触而塌陷,除水用的空隙3的体积减小,除水性降低,于是可能不能获得期望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因此,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技术中,依然存在进一步改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的空间。
另外,作为发明人对应用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技术的轮胎反复研究的结果,还发现以下问题:由于在轮胎生产过程中粘附至轮胎表面的化学品的影响导致在这些传统轮胎上、特别是在新轮胎上不能充分地获得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因此,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技术中,依然存在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新轮胎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的空间。
另外,作为发明人对应用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技术的轮胎反复研究的结果,还发现以下问题:尽管不清楚原因,但是在这些传统轮胎上、特别是在新轮胎上不能充分地获得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因此,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的技术中,依然存在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新轮胎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的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具有改善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的轮胎以及用于制造(成型)该轮胎的轮胎成型用模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本发明人通过以下发现完成了本发明:通过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形成预定的细微结构,能够抑制轮胎的花纹块刚性及除水性的降低,由此获得轮胎的进一步改善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并且即使当轮胎是新品时也展现充分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
基于上述发现做出本发明,并且其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本发明的轮胎的特征在于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最大轮廓峰高Rp为5μm以上且70μm以下的表面粗糙度。根据该构造,在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最大轮廓峰高(the maximum profile peak height)Rp为5μm以上且70μm以下,于是能够抑制花纹块刚性和除水性的劣化,同时能够充分地改善轮胎的冰上性能和雪上性能。
即,对于胎面部的胎面表面的表面特性,最大轮廓峰高Rp为5μm以上,因此可以确保除水用的空间,而最大轮廓峰高Rp为70μm以下,因此可以确保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
这里使用的术语“最大轮廓峰高Rp”是指由JIS B0601(2001年)规定的“最大轮廓峰高Rp”。注意,可以通过测量单位长度(1mm)内存在的顶峰的高度来确定R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51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