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模装置及注塑成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4760.8 | 申请日: | 201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3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直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64 | 分类号: | B29C45/64;B22D17/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注塑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模装置及注塑成型机,该合模装置具备:注塑成型机或压铸成型机的固定模板、可动模板、将可动模板与固定模板连接起来的拉杆、以及通过把持拉杆来保持合模力的合模保持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以注塑成型机为代表的成型机中,存在如下结构:借助拉杆的拉伸力来保持在供固定模具配置的固定模板与供可动模具配置的可动模板间产生的成型(例如注射成形)时的合模力。
在所述结构的成型机中,广泛使用如下结构的合模装置:当可动模板与固定模板处于合模状态时,通过对开螺母等把持在拉杆上形成的卡定形状部,使可动模板保持于固定模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所述结构的成型机中,也存在如下所述的方法:在向模具填充了树脂之后取出成型品时,当从合模状态进行使固定模具和可动模具分离的开模动作时,由于需要较大的开模力,因此保持通过所述对开螺母等来把持在拉杆上形成的所述卡定形状部的状态不变,利用拉杆而借助对开螺母来驱动可动模板,使拉杆朝向可动模板打开的方向移动而开模(以下,记作脱模)。
如此,由对开螺母等把持拉杆的合模装置例如像图14所示,利用致动器(例如液压工作缸)的杆部122前端部的关节125来按压在设于对开螺母121的凸缘124,使用有将致动器固定于对开螺母的连结机构123。在该情况下,为了将杆部122无松动地固定于对开螺母121,通常利用关节125和凸缘124来设置间隙126而将杆部122与对开螺母121连结起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81850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使所述结构的成型机长时间运转时,固定于对开螺母121的杆部122有时产生因弯曲而导致的疲劳破坏。因此,强烈需求即便将成型机长时间运转、也能够抑制在致动器的杆部产生弯曲破损的技术。
对此,本发明人以液压工作缸为例,对在杆部产生的弯曲破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是,获得了以下的见解。
首先,如图15所示,构成合模装置的对开螺母121中,在对开螺母121仅是关闭的状态下,拉杆115的轴线与对开螺母121的轴线如实线所示变为平行,但在脱模时,箭头P方向的力作用于对开螺母121,由此在远离固定模板的一侧,对开螺母121与拉杆分离而产生如双点划线所示那样的倾斜。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合模时,利用拉杆使可动模板的四角向固定模板侧拉伸,由此可动模板的与固定模板相反的一侧面的中央部产生成为凸状的挠曲,由于该挠曲而使紧贴于可动模板的对开螺母也相对于致动器产生倾斜,该致动器固定在两根拉杆间中央部,且设置在可动模板的变形小的位置。
其结果是,如图16所示,在固定于对开螺母121的侧面的杆部122的前端部产生弯曲力而成为杆部122的弯曲破损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那样的见解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模装置,尤其是提供一种注塑成型机,所述合模装置具备:可动模板、将可动模板与固定模板连接起来的拉杆、以及通过把持拉杆而传递并保持合模力的合模保持装置,即便对开螺母在成型时相对于致动器倾斜,也能够抑制在致动器的杆部处产生弯曲破损。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合模装置具备:供固定模具配置的固定模板;供与所述固定模具一并划分腔室的可动模具配置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模板移动的可动模板;克服在所述固定模板与所述可动模板之间产生的合模力的拉杆;把持所述拉杆而卡定所述可动模板与所述拉杆的合模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保持装置具备:把持构件,其把持所述拉杆;致动器,其配置于所述可动模板或所述固定模板且使所述把持构件相对于所述拉杆进退;以及摆动构件,其将所述致动器与所述把持构件连结为能够摆动。
根据上述(1)所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合模装置,由于利用摆动构件将致动器与把持构件连结为能够摆动,因此在成型时在把持构件处产生的相对于致动器的倾斜被吸收。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因把持构件的倾斜而产生的致动器向杆部的弯曲。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致动器的杆部处产生弯曲破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菱重工塑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47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马酸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应用程序的启动方法、关闭方法和智能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