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限位开关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4235.6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5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学;月森一如;福井繁信;森山裕幸;石川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21/28 | 分类号: | H01H21/28;H01H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位 开关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限位开关,特别是涉及限位开关的头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组装构成限位开关的驱动机构部的头部的情况下,例如,如专利文献1的图4及图5(A)、(B)所示,将由凸轮部件和复位弹簧构成的凸轮组件用夹具把持,同时向头部壳体沿垂直方向插入,另一方面,从侧方向所述头部壳体插入轴,在上述轴的前端部组装凸轮组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2421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的限位开关中,由于用夹具固定凸轮组件,并且从侧方向头部壳体内插入轴及轴承进行组装,因此,存在组装耗费时间,生产率低下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限位开关及其制造方法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创立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构成驱动机构部的头部的组装作业容易,生产率高的限位开关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限位开关将转动轴经由圆筒状轴承部可转动地插入到设于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箱体的侧面的组装孔,在所述转动轴的前端部设置凸轮组件,另一方面,在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部设置操作杆,利用所述箱体内部具备的所述凸轮组件,将所述操作杆的转动动作变换为上下方向的动作,对收纳、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开关主体的触点进行开闭,其中,所述凸轮组件的外径比所述组装孔的内径小。
根据本发明,由于凸轮组件的外径比组装孔的内径小,因此,在组装限位开关的驱动机构部时,在预先将凸轮组件组装到转动轴上后,可以经由组装孔插入箱体内。即,能够在将凸轮组件安装于转动轴保持不变的状态下,组装于箱体内。因此,能够提供不需要用夹具等固定凸轮组件,构成驱动机构部的头部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生产率高的限位开关。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所述凸轮组件的外径比所述圆筒状轴承部的内径大。
根据本实施方式,凸轮组件与圆筒状轴承部抵接,能够从壳体对转动轴及凸轮组件进行止脱。
作为其它实施方式,也可以是,所述凸轮组件由一对环状凸轮和夹持于所述环状凸轮间的复位弹簧构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一对环状凸轮发挥不同的功能,能够检测不同方向的外力。
本发明提供一种限位开关的制造方法,该限位开关将转动轴经由圆筒状轴承部可转动地插入到设于形成壳体的一部分的箱体的侧面的组装孔,在所述转动轴的前端部设置凸轮组件,另一方面,在所述转动轴的另一端部设置操作杆,利用所述箱体内部具备的所述凸轮组件,将所述操作杆的转动动作变换为上下方向的动作,对收纳、固定于所述壳体内的开关主体的触点进行开闭,其中,由如下工序构成:在将所述前端部设有所述凸轮组件的转动轴插入所述组装孔后,将所述圆筒状轴承部嵌入所述组装孔,可转动地支承所述转动轴。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在前端部插入有凸轮组件的转动轴经由圆筒状轴承部嵌入组装孔。即,能够在将凸轮组件安装于转动轴保持不变的状态下组装于箱体内。因此,能够提供如下的限位开关的制造方法,即、由于不需要用夹具等固定凸轮组件,而可以从一方向组装构成驱动机构部的头部的所有部件,因此,组装作业变得容易,生产率高。
附图说明
图1A、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限位开关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前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限位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1所示的限位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4A、4B是图2所示的开关主体的放大立体图、纵向剖面图;
图5A是图2所示的驱动机构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6A、6B是用于说明在图1所示的限位开关中引线的连接方法的正面图;
图7A是接着图6B的正面图,图7B是用于说明其它连接方法的正面图;
图8是图1所示的限位开关的动作前的中央纵向剖面图;
图9是图1所示的限位开关的动作后的中央纵向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壳体
11:开口部
14:盖
15:连接孔
16:操作孔
20:开关主体
21:间隔用肋
22:第一突部
23:第二突部
24:连接螺钉
25、26、27、28:固定触点端子
29:绝缘壁
30:操作轴
31:螺旋弹簧
40:柱塞
41:凸缘部
42:操作用突条
43:导向用肋
50:驱动机构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42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卤化物盐离子交换从纤维中除去硫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强度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