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向内燃机供应气体燃料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64017.2 | 申请日: | 2012-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09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 发明(设计)人: | B·E·梅兰森;M·S·A·麦克金侬;P·M·布罗姆鲁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港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C5/00 | 分类号: | B61C5/00;B60K15/00;B61C17/02;F02M21/02;F17C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李丙林,曹桓 |
| 地址: | 加拿大大不***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供应 气体燃料 方法 装置 | ||
1.将气体燃料从补给车供应到机车上的内燃机的方法,包括:
将所述气体燃料在低温温度下储存在所述补给车上的低温储存罐内;
从所述低温储存罐泵送所述气体燃料到第一压力;
在所述第一压力下气化所述气体燃料;以及
将已气化的气体燃料从所述补给车输送到所述内燃机;
由此,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的压力在310巴到575巴之间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蓄积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由此减小由于所述内燃机的不断变化的工作状态导致的所述气体燃料的压力波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内燃机的质量流率在7千克/小时到600千克/小时的范围内,而对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的所述蓄积是在50升到200升的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关于在所述内燃机的工作条件方面的即将到来的改变的提前通知,并且积极主动地泵送所述气体燃料以增加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的所述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关于在所述内燃机的工作条件方面的即将到来的改变的提前通知,并且增加泵送所述气体燃料的速率以增加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的所述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接收关于在所述内燃机的工作条件方面的即将到来的改变的提前通知,并且减少泵送所述气体燃料的速率以减少在预定压力阈值以上的压力波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来自所述内燃机的余热转移到处在所述第一压力下的所述气体燃料,由此所述气体燃料气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余热被从发动机冷却剂转移到热交换流体,且所述热交换流体将热转移到处在所述第一压力下的所述气体燃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还包括用辅助热源加热所述热交换流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辅助热源是燃气锅炉和电热器之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辅助热源是所述燃气锅炉,所述燃气锅炉通过燃烧来自所述低温储存罐的所述气体燃料而产生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气体燃料是来自所述低温储存罐的排出气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的所述压力减少到预定压力阈值以下,减少将所述已气化的气体到所述内燃机的输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气体燃料是天然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低压空气从所述机车上的压缩空气供给源递送到所述补给车;
将所述低压空气加压到一个高压以形成高压空气;
将所述高压空气递送到所述机车;以及
通过在所述机车上混合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和所述高压空气,形成气体燃料/空气混合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气体燃料/空气混合物被直接引入所述内燃机中的燃烧室之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以气体燃料/空气混合物的形式被输送到所述机车,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低压空气从所述机车上的压缩空气供给源递送到所述补给车;
在所述补给车上将所述低压空气加压到一个高压以形成高压空气;以及
通过在所述补给车上混合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和所述高压空气,形成所述气体燃料/空气混合物。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气体燃料/空气混合物被直接引入所述内燃机中的燃烧室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机车上将低压空气加压到一个高压,以及
通过在所述机车上混合所述已气化的气体燃料和所述高压空气,形成气体燃料/空气混合物。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气体燃料/空气混合物被直接引入所述内燃机中的燃烧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港能源有限公司,未经西港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401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