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冲击构件在审
| 申请号: | 201280058544.2 | 申请日: | 2012-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手岛雅智;新井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帝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F7/12 | 分类号: | F16F7/12;C08J5/04;F16F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8 | 代理人: | 陈波;吴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构件 | ||
1.一种耐冲击构件,包括:
开口截面部;以及
肋部,该肋部存在于所述开口截面部内部中,
其中,所述开口截面部和所述肋部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并且另一个可以包含热塑性树脂,并且
其中,以100质量份的碳纤维计,耐冲击构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为30至1,000质量份,并且所述碳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为3至10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开口截面部和所述肋部两者都包含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为-60%至+45%,该比率通过下式(i),基于所述开口截面部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和所述肋部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来获得:
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100×((肋部中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开口截面部中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开口截面部中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 (i)。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通过用所述耐冲击构件中所述开口截面部的底表面的任何平面内方向上和同一平面内与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拉伸模量中的较大值除以较小值而获得的比率为1.0至1.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为-60%至+45%,该比率通过下式(i),从所述开口截面部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和所述肋部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每100质量份的碳纤维的质量份数),来获得:
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的比率(%)=100×((肋部中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开口截面部中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开口截面部中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 (i),并且
对于在所述开口截面部的所述底表面内的任一方向和同一平面内与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拉伸模量来说,通过用较大值除以较小值而获得的比率为1.0至1.3。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开口截面部和所述肋部中所述热塑性树脂的存在量相同,并且
通过用所述开口截面部中所述底表面的任何平面内方向上和同一平面内与所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拉伸模量中的较大值除以较小值而获得的比率为1.0至1.3。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碳纤维束(A)与所述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的总量的比率为20vol%以上并低于99vol%,所述碳纤维束(A)由所述碳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包含的临界单纤维数以上的碳纤维构成,所述临界单纤维数由下式(1)定义,并且所述碳纤维束(A)中的纤维平均数量(N)满足下式(2):
临界单纤维数=600/D (1)
0.7×104/D2<N<1×105/D2 (2)
其中D是单碳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μ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耐冲击构件具有一结构,在该结构中,所述肋部连接所述开口截面部中的对向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该耐冲击构件包括两个以上肋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肋部的高度为从所述开口截面部的所述底表面到开口部的高度的5%至100%。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肋部是垂直于所述开口截面部的板体的肋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所述肋部是相对于与所述开口截面部正交的表面对称的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耐冲击构件,其中,肋被形成为使得以所述开口截面部的板体的总面积计,所述肋部的总面积的比率为1%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帝人株式会社,未经帝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854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