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气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8515.6 | 申请日: | 2012-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9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矢野阳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V31/03 | 分类号: | F21V31/03;F21S8/1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苏卉,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气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气部件。
背景技术
在收容马达、传感器、开关、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等电装部件的框体上安装有透气部件。透气部件确保框体内部与外部的透气,缓解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框体内部的压力变化,阻止异物向框体的内部进入。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气部件具备由热塑性弹性体制成的筒状体和熔接于该筒状体的透气膜,利用热塑性弹性体的弹力安装于电装部件的框体。该透气部件能够以单触方式(one-touch)安装于框体,操作性优良。但是,要采用该透气部件,需要在框体上设置嘴状的开口部。
专利文献1:日本发特开2001-143524号公报
近年来,从环境方面和安全方面考虑,汽车的电子控制化在发展,电装部件的数量也在增加。相应地,电装部件的框体的种类也在增加。结果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某些框体上仅能分配非常狭小的空间,而其他框体上能够分配比较充分的空间。例如,有可能某些框体上采用能够实现节省空间化的透气结构,而其他框体上采用的是使用了专利文献1的透气部件的以往的透气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安装于分别具有不同结构的开口部的多种框体上的透气部件。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透气部件,能够安装于具有透气用的开口部的框体,所述透气部件具备:
圆筒状的支撑体,具有作为所述框体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透气路径的贯通孔;
透气膜,封闭所述贯通孔;
罩体,设于与所述透气膜相向的位置以保护所述透气膜;及
柱部,设于所述罩体与所述支撑体之间,以将所述罩体固定于所述支撑体的方式与所述罩体和所述支撑体两者一体地形成,
所述贯通孔包括:(a)具有相对较大的内径的第一部分和(b)具有相对较小的内径的第二部分,
在所述支撑体的外周面上,沿该支撑体的周向形成有环状的凸部,
(i)所述框体作为所述开口部而具有从所述框体的表面突出的嘴状开口部的情况下,使所述支撑体与所述嘴状开口部嵌合以使所述第一部分中的所述支撑体的内周面紧贴所述嘴状开口部的外周面,从而能够将该透气部件安装于所述框体,
(ii)所述框体作为所述开口部而具有从所述框体的表面凹陷的凹状开口部的情况下,使所述支撑体与所述凹状开口部嵌合以使所述凸部紧贴所述凹状开口部的内周面,从而能够将该透气部件安装于所述框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透气部件,在支撑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环状的凸部。支撑体的贯通孔包括具有大内径的第一部分和具有小内径的第二部分。框体具有嘴状开口部的情况下,通过使嘴状开口部与支撑体嵌合而将透气部件安装于框体。框体具有凹状开口部的情况下,通过使支撑体与凹状开口部嵌合而将透气部件安装于框体。这样一来,本发明的透气部件能够安装于多种框体。
特别是,根据本发明的透气部件,支撑体与罩体经由柱部而一体地形成,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透气部件或其一部分从框体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气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透气部件的剖视立体图。
图3A是使用了图1所示的透气部件的透气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3B是使用了图1所示的透气部件的其他透气结构的剖视立体图。
图3C是图3A所示的透气结构的变形例的剖视立体图。
图4是表示支撑体、罩体以及柱部的适当尺寸关系的纵剖视图。
图5是罩体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A是除去罩体后的透气部件的立体图。
图6B是柱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透气部件的主体部的成形方法的剖视图。
图8A是变形例1的透气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8B是变形例2的透气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8C是变形例3的透气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4的透气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透气部件的主体部的成形方法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支撑部件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气部件10具备透气膜2、支撑体4、罩体6和柱部8。由支撑体4、罩体6和柱部8形成主体部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85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