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冷却剂循环以及确定用于该冷却剂循环的平衡容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56726.6 | 申请日: | 2012-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6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M·托梅基;N·施雷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2 | 分类号: | F01P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陈浩然;何逵游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冷却剂 循环 以及 确定 用于 平衡 容器 | ||
1.一种内燃机的冷却剂循环(1),其带有平衡容器(2),所述平衡容器(2)借助于供给管路(3)与所述冷却剂循环(1)的与内燃机或所述内燃机的待冷却的设备相关联的换热器(4)相连接,其中,所述冷却剂循环(1)此外包括通风管路(7),通过其所述换热器(4)与所述平衡容器(2)相连接,并且所述通风管路(7)至少逐段地布置于在运行中在所述平衡容器(2)中所设置的最小填充液位高度(11)之下,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4)至少逐段地布置于在运行中在所述平衡容器(2)中所设置的最小填充液位高度(11)之上,所述通风管路(7)的横截面面积被测定成使得在运行中可产生的体积流适合于从所述换热器(4)中抽吸空气,并且所述通风管路(7)的管路截段的横截面面积被冷却剂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带有其排出孔(12)的所述通风管路(7)尤其在所述平衡容器(2)的容器底部的区域中布置在所述填充液位高度(11)之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路(7)在所述平衡容器(2)内的区域中具有带有显著增大的横截面面积的管截段(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尤其柱状的所述管截段(10)具有大致竖直的定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路(7)相切地通入所述管截段(10)中。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路(7)的排出孔(12)在相对于所述容器底部的上部区域中布置在所述平衡容器(2)中的填充液位高度(11)之上。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路(7)在布置在所述填充液位高度(11)之上的位置的区域中布置在所述换热器(4)处。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容器(2)布置成使得在所述平衡容器(2)中的填充液位高度(11)在运行中布置在所述供给管路(3)在所述换热器(4)处的进入孔(5)之下,所述换热器(4)在所述进入孔(5)之上具有用于主冷却剂流的排出孔(6)。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容器(2)布置在所述换热器(4)之下。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项所述的冷却剂循环(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风管路(7)内的管路横截面被测定成小于所述供给管路(3)的管路横截面。
11.一种用于冷却剂循环(1)的平衡容器(2),其中,所述平衡容器(2)在运行中与换热器(4)通过用于冷却剂的供给管路(3)以及通过用于将被输送给所述换热器(4)的冷却剂的部分体积引回的通风管路(7)相连接,其中,所述通风管路(7)至少逐段地在所述平衡容器(2)中的填充液位高度(11)之下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至少逐段地布置于在运行中在所述平衡容器(2)中所设置的最小填充液位高度(11)之上并且所述通风管路(7)的横截面面积被测定成使得在运行中能够产生的体积流适合于从所述换热器(4)中抽吸空气,其中,所述通风管路(7)的管路截段的横截面面积被冷却剂封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672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驱动车辆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机械式冷却剂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