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频热处理用线圈、等速万向联轴器用外侧联轴器构件及等速万向联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3370.0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7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岛泽武;铃木慎太郎;德田笃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5B6/36 | 分类号: | H05B6/36;F16D3/20;F16D3/20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影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热处理 线圈 等速 万向 联轴器 外侧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频热处理用线圈、等速万向联轴器用外侧联轴器构件及等速万向联轴器。
背景技术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机动车、各种工业机械等动力传递装置所使用的等速万向联轴器的主要部分由外侧联轴器构件210和作为内侧联轴器构件的三销架构件220和滚柱230构成。应连结的驱动侧和从动侧的两轴中的一方的轴(驱动轴)从外侧联轴器构件210的底部一体地延伸,另一方的轴(未图示)与三销架构件220结合。
外侧联轴器构件210是一端开口的有底筒状,在其内周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三条沿轴向延伸的滚道槽212。三销架构件220具有从圆筒状的轴套部222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三根脚轴224,这些脚轴224插入外侧联轴器构件210的滚道槽212中,与该滚道槽212卡合而进行转矩传递。在脚轴224隔着滚针240旋转自如地外嵌有滚柱230,该滚柱230沿滚道槽212的彼此对置的一对滚柱引导面214滚动,从而使连结二轴间的角度位移和轴向位移顺畅。
脚轴224的外周面构成滚针240的内侧滚动面,滚柱230的内周面构成滚针240的外侧滚动面。多个滚针240以满滚状态配设于脚轴224的外周面与滚柱230的内周面之间。
这些滚针240在径向内侧与外嵌于脚轴224的根部的内垫圈250相接,并且在径向外侧与外嵌于脚轴224的前端部的外垫圈260相接。该外垫圈260通过使圆弹簧圈等挡圈270与形成于脚轴224的前端部的环状槽226嵌合来防脱。
这样的等速万向联轴器的外侧联轴器构件等金属部件以提高强度等为目的而实施热硬化处理。作为热硬化处理方法,有高频热处理方法。就高频热处理而言,根据产品形状、淬火深度、淬火范围等而使用适于各产品的线圈。
以往,作为高频感应加热用线圈,有使用铜等金属管的线圈(专利文献1)。这样的金属管通过用银焊料等对由铜制作的多个部件进行钎焊而组装成。
即,相对于图14等所示的三球销型等速万向联轴器的外侧联轴器构件的高频感应加热用线圈通过形成图12所示的多个部件之后进行钎焊而组装成。
该情况下的线圈10具备嵌入三个滚道槽内的加热部1a、1b、1c。加热部1a、1b、1c以其内部流动有冷却水的方式形成为中空状。即,各加热部1a、1b、1c由倒U字形状的加热部主体2、将加热部主体2的下端连结的连结构件3a、3b、3c、3d、封闭加热部主体2的上壁部的开口部的盖构件4a、4b、4c、封闭连结构件3a、3b、3c、3d的下方开口部的盖构件5a、5b、5c、5d、与加热部主体2的加热部主体2的上壁部连结的内凸缘部6a、6b、5c构成。因此,全部由17个部件构成。
另外,一般而言,如图19所示,固定式等速万向联轴器由在内径面301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引导槽(滚道槽)302的外侧联轴器构件303、在外径面304形成有多个引导槽(滚道槽)305的内侧联轴器构件306、配设于由外侧联轴器构件303的滚道槽302和内侧联轴器构件306的滚道槽5合作而形成的滚珠滚道中的多个滚珠307、具有用于收容滚珠307的球袋309的保持架308等构成。
在该情况下,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该外侧联轴器构件303的内径面301通过高频热处理等形成有硬化层310。
作为高频热处理所使用的线圈320,例如通过用银焊料等对由铜制作的多个部件进行钎焊而组装成。即,如图18所示,该线圈由形成高频电流的电流路径的第一·第二构件311、312、将第一·第二构件311、312连结的连结体313、封闭第一构件311的开口部的第一盖构件314、封闭第二构件312的开口部的第二盖构件315这些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各部件由铜等构成,它们通过钎焊等接合在一起。
而且,在线圈的内部形成有供冷却水流动的冷却水路径。即,线圈的截面形状为了降低自发热、来自被加热的产品的辐射热的影响而制作为管状,使用时在管(冷却水路径)内始终流通冷却水。但是,该线圈存在由于反复自发热、辐射热等加热和冷却水流通引起的冷却而产生的应力所导致破损的情况。
因此,作为线圈寿命改善方法,提出有各种方法。即,降低输出而延长加热时间,或如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等所示那样对线圈形状进行设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69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262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7-363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33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圆柱齿轮差速器
- 下一篇:果岭机专用的倒磨机减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