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9802.0 | 申请日: | 2012-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0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金谷知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F16F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体 封入 式隔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支架、车身支架、梁支架等所采用的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基于内部封入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作为夹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的隔振连结体或隔振支承体的一种的隔振装置。隔振装置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之间弹性连结起来的构造,该第1安装构件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构件上,该第2安装构件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构件上。此外,作为隔振装置,还公知有利用流体的流动作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具有这样的构造:隔着由第2安装构件支承的分隔构件而形成有受压室和平衡室,在该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受压室和平衡室通过节流通路相互连通起来。例如,日本特开2009-243510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的就是这种装置。
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对于节流通路被调谐到的频率的振动而言,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但另一方面,对于偏离了调谐频率的频率的振动而言,难以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特别是在比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输入时,由于节流通路实质上因反共振而被阻断,因此由高动刚度化(日文:高動ばね化)而引起的隔振性能下降成为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构造中设有液压传递机构,该液压传递机构具有在比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输入时,容许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传递液压的流体流路。具体而言,该液压传递机构具有这样的构造:在形成于分隔构件的收容空间中收容配置有可动构件(可动板),可动构件的一个面通过在收容空间的壁部贯通形成的连通孔(流体流路)而受到受压室的液压的作用,可动构件的另一个面通过在收容空间的壁部贯通形成的连通孔(流体流路)而受到平衡室的液压的作用。于是,在输入高频小振幅振动时,可动构件进行微小位移或者产生微小变形,容许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传递液压,并且,当输入在节流通路的调谐频域内的频率的振动输入时,可动构件将连通孔封闭而防止两室之间的液压的传递。由此,能够有选择性且均能有效地获得利用从节流通路中通过的流体的流动而发挥的隔振效果以及利用液压传递机构的液压吸收作用而发挥的隔振效果。
但是,在这种具有液压传递机构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在可动构件抵接于收容空间的内表面时,基于冲击力而产生的敲打声容易成为问题。即,可动构件抵接于收容空间的内表面时的冲击能量经由分隔构件及支承该分隔构件的第2安装构件而波及到车辆车身,从而有可能在车厢内产生异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35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能够有效地减少或者防止因可动构件抵接而产生的敲打声。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并且,隔着由该第2安装构件支承的分隔构件地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的受压室和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的平衡室,在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相互连通起来的节流通路,还在该分隔构件的内部形成收容空间,并在该收容空间中收容配置有可动构件,并且,该可动构件的一个面通过形成于该收容空间的第1连通孔而受到该受压室的液压的作用,该可动构件的另一个面通过形成于该收容空间的第2连通孔而受到该平衡室的液压的作用,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收容空间中收容配置有中空形状的缓冲体,该缓冲体与该收容空间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相抵接,并且,在该缓冲体中收容有上述可动构件,通过使形成于该缓冲体的第1窗部与该收容空间的上述第1连通孔相连通而使该可动构件的一个面受到该受压室的液压的作用,并且,通过使形成于该缓冲体的第2窗部与该收容空间的上述第2连通孔相连通而使该可动构件的另一个面受到该平衡室的液压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98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分体式购物车
- 下一篇:防止托架侧滑的转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