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米粉的制粉前处理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7455.8 | 申请日: | 2012-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2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福森武;水野英则;元冈敬治;梶原一信;波光勉;柏谷洋二;深水浩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佐竹 |
主分类号: | B02B1/04 | 分类号: | B02B1/04;A23L1/10;B02B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米粉 制粉 处理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米粉的制粉前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米粉的制造方法,从很久以前就已知有下述方法:将精白米水洗,对该水洗过的精白米实施2小时以上且24小时以内的浸渍处理从而使之含水后,利用水碾磨或气流制粉等来进行制粉。根据该制造方法,通过对所述水洗后的精白米实施所述长时间的浸渍处理,能够制造出粒度细的优质米粉。
也就是说,所述精白米的长时间的浸渍处理是为了使米粒内的水分分布均匀化并且使该米粒软质化而进行的。另一方面,若仅短时间对精白米进行浸渍处理,则米粒内的水分分布变得不均匀,存在许多吸水较少的部分。在该情况下,所述精白米在米粒内吸水较少的部分在制粉时成为粗粉,成为粒度中粗粉比例较多的米粉。因此,制粉前的水洗、浸渍的各工序对于米粉的质量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然而,在上述制造方法中的制粉前的水洗工序和浸渍工序中使用过的排水不允许直接排放到河流、下水道等中,需要用例如好气性生物处理、厌气性生物处理等排水处理设备使之净化后再排出到外部。以往,对该排水处理的初期成本和运行成本投入了巨大的费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仓泽文夫著,“最新食品加工講座米とその加工(最新食品加工讲座米和其加工)”,株式会社建帛社,昭和57年11月25日初版发行,P.221-22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以提供一种不产生水洗工序和浸渍工序的排水,且使米的硬度显著下降的米粉制造的前处理方法及其装置作为技术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是一种用于制造米粉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水分均匀化工序,在该水分均匀化工序中,向水分处于13.0~16.0%(w.b.%)的范围内的原料精白米吹送低湿度的风,将水分调整到11.0~13.0%(w.b.%)的范围内并使水分均匀化;以及
调质工序,在该调质工序中,向通过了该水分均匀化工序的精白米中加水直到水分为20.0~45.0%(w.b.%)并促进向该加水后的精白米的米粒中心部的水分吸收。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水分均匀化工序与所述调质工序之间包括除糠工序,在该除糠工序中,向通过所述水分均匀化工序使水分均匀化了的精白米中添加水分而使糊粉层部分软质化,并通过对该精白米进行颗粒摩擦来进行糊粉层部分的除糠。
发明效果
虽然已知作为原料的精白米的水分一般为15.5%(w.b.%)(例如日本五订增补食品成分表2006),但实际上,如果是新米,则水分为14.0~16.0%(w.b.%),如果是陈米,则水分为13.0~15.0%(w.b.%),根据新鲜度、保存状态而存在偏差。因此,在本发明中,首先,在水分均匀化工序中,向水分处于13.0~16.0%(w.b.%)的范围内的原料精白米吹送低湿度的风,将水分调整到11.0~13.0%(w.b.%)的范围内并使水分大致均匀化。由此,大致全部精白米的水分都均匀化,而且在精白米的米粒表面形成许多微细的裂纹,成为容易从米粒表面吸收水分的状态。
在调质工序中,向上述通过了水分均匀化工序的精白米加水直到水分成为20.0~45.0%(w.b.%)。在该调质工序中,附着于米粒表面的附着水从微细的裂纹渗透到淀粉层中。而且,在所述淀粉层中,通过细胞壁组织的渗透压进行向淀粉复粒的吸水。结果,由于急速的膨润而使得细胞壁组织的变形量增加,牢固的细胞壁组织变得易被破坏,处于米的硬度已下降的状态。因此,在后工序的制粉工序中,细胞壁组织被简单地破坏,并细微地破碎成淀粉单粒。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用于制造米粉的制粉前处理中,由于无需在容器内放满水并长时间浸渍米粒这样的浸渍处理、对米粒进行预先淘洗的处理,所以不使用大量的水,无需排水处理设备,也能够大幅度削减运行成本。另外,在后工序的制粉工序中,由于细胞壁组织被简单地破坏且被细微地破碎成淀粉单粒,因此,能够削减制粉工序中的动力,也能够防止产生损伤淀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佐竹,未经株式会社佐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74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车电池充放电口母端插座
- 下一篇:一种改善连接器屏蔽性能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