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提包及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6911.7 | 申请日: | 2012-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8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杜·海;唐纳德·E·高得萧 | 申请(专利权)人: | 旅行箱公司 |
主分类号: | A45C13/18 | 分类号: | A45C13/1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 提包 构成 内置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安全提包,包括:
一个外包,其中含有一个腔体,和至少一个连通外包内腔的开口;
一放置于该内腔的内置安全嵌层装置,包括一安全嵌层,该安全嵌层具有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个可折叠的材料层,具有至少一金属线粘贴在该两材料层之间,以将该金属线固定并防止相对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提包,其特征在于:该金属线包括交错排列的金属线网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提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粘性物质,用于将该金属线黏贴在至少一材料层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安全提包,其特征在于:该材料层之间通过缝线缝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提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根具有两个相对端头的金属线,该一根金属线被黏贴在该材料层之间,避免了在该材料层之间进行对多根金属线的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安全提包,其特征在于:该一根金属线在该安全嵌层的边缘附近具有弯曲部分,而不具有该金属线的端头部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安全提包,其特征在于:该一根金属线的两端头都分别通过线帽盖住,防止该端头暴露在材料层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提包,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材料层上具有粘性物质且在该粘性物质上具有一可撕开的覆盖层,通过撕开该覆盖层后露出的粘性物质可将该材料层以及材料层之间的金属线网都粘合在一起。
9.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它包括:
步骤1,将第一材料层固定在一固定装置上,且该第一材料层的其中一面朝上。
步骤2,在该第一材料层的朝上面的上方,将一根具有两个端头的金属线按预设的形式布置。
步骤3,将第二材料层对齐该第一材料层并在其上方固定在该固定装置上,同时,该第二材料层具备了一朝下面。
步骤4,将该粘性物质暴露在该第一材料层的朝上面或第二材料层的朝下面。
步骤5,给该第二材料层一个向下的压力,使形成一薄片结构,该具有两个端头的金属线被稳妥的黏贴在该粘合在一起的材料层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一根金属线构成金属线网,保证了该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厚度最小,且
通过将该一根金属线的两端在临近该薄片结构的一个边缘或多个边缘处弯曲形成弯曲部分,无需在该薄片结构的边缘增加镶边结构,以防止触及该金属线的端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材料层通过将其上面的开口对应适配向上伸出该固定装置的固定部件固定在该固定装置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向上伸出的固定部件被固定在该固定装置上,使其能适配穿入布置在该第一和第二材料层边缘的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材料层或第二材料层上的开口包括形成在该任一材料层边缘或间隔布置在该材料层边缘的贯穿孔,且通过将该材料层进行拉伸操作,将该材料层上的贯穿孔适配穿过该固定装置上的向上伸出的固定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该固定装置上向上伸出的固定部件适配穿过该第二材料层的开口包括将该固定装置上向上伸出的固定部件适配穿过形成在该第二材料层边缘的切口。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粘性物质暴露在该第一材料层的朝上面,该金属线被以预设的路径绕着该向上伸出的固定部件缠绕且和该第一材料层和粘性物质的上方保持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构成内置安全嵌层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金属线的缠绕路径包括绕着布置在该第一材料层边缘的向上伸出的固定部件进行弯曲的弯曲部分,将该金属线的端头相对该弯曲部分从该第一材料层的边缘向内弯折,使当该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粘合在一起之后,只有该金属线的弯曲部分临近该薄片结构的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旅行箱公司,未经旅行箱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691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