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合金板及铜合金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39909.7 | 申请日: | 2012-09-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8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 发明(设计)人: | 大石惠一郎;须崎孝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伸铜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9/04 | 分类号: | C22C9/04;B21B1/22;B21B3/00;C22F1/08;H01B1/02;C22F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康泉;王珍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铜合金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铜合金板,其特征在于,
该铜合金板通过包括对铜合金材料进行冷轧的精冷轧工序的制造工序来制造,
所述铜合金材料的平均结晶粒径为1.2~5.0μm,所述铜合金材料中存在圆形或椭圆形的析出物,该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4.0~25.0nm,或者在所述析出物中粒径为4.0~25.0nm的析出物所占的个数比例为70%以上,
所述铜合金板含有5.0~12.0质量%的Zn、1.1~2.5质量%的Sn、0.01~0.09质量%的P及0.6~1.5质量%的Ni,剩余部分包括Cu及不可避免杂质,
Zn的含量[Zn]质量%、Sn的含量[Sn]质量%、P的含量[P]质量%及Ni的含量[Ni]质量%具有20≤[Zn]+7×[Sn]+15×[P]+4.5×[Ni]≤32的关系。
2.一种铜合金板,其特征在于,
该铜合金板通过包括对铜合金材料进行冷轧的精冷轧工序的制造工序来制造,
所述铜合金材料的平均结晶粒径为1.2~5.0μm,所述铜合金材料中存在圆形或椭圆形的析出物,该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4.0~25.0nm,或者在所述析出物中粒径为4.0~25.0nm的析出物所占的个数比例为70%以上,
所述铜合金板含有5.0~12.0质量%的Zn、1.1~2.5质量%的Sn、0.01~0.09质量%的P、0.005~0.09质量%的Co及0.6~1.5质量%的Ni,剩余部分包括Cu及不可避免杂质,
Zn的含量[Zn]质量%、Sn的含量[Sn]质量%、P的含量[P]质量%、Co的含量[Co]质量%及Ni的含量[Ni]质量%具有20≤[Zn]+7×[Sn]+15×[P]+12×[Co]+4.5×[Ni]≤32的关系。
3.一种铜合金板,其特征在于,
该铜合金板通过包括对铜合金材料进行冷轧的精冷轧工序的制造工序来制造,
所述铜合金材料的平均结晶粒径为1.2~5.0μm,所述铜合金材料中存在圆形或椭圆形的析出物,该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4.0~25.0nm,或者在所述析出物中粒径为4.0~25.0nm的析出物所占的个数比例为70%以上,
所述铜合金板含有5.0~12.0质量%的Zn、1.1~2.5质量%的Sn、0.01~0.09质量%的P、0.6~1.5质量%的Ni及0.004~0.04质量%的Fe,剩余部分包括Cu及不可避免杂质,
Zn的含量[Zn]质量%、Sn的含量[Sn]质量%、P的含量[P]质量%及Ni的含量[Ni]质量%具有20≤[Zn]+7×[Sn]+15×[P]+4.5×[Ni]≤32的关系。
4.一种铜合金板,其特征在于,
该铜合金板通过包括对铜合金材料进行冷轧的精冷轧工序的制造工序来制造,
所述铜合金材料的平均结晶粒径为1.2~5.0μm,所述铜合金材料中存在圆形或椭圆形的析出物,该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4.0~25.0nm,或者在所述析出物中粒径为4.0~25.0nm的析出物所占的个数比例为70%以上,
所述铜合金板含有5.0~12.0质量%的Zn、1.1~2.5质量%的Sn、0.01~0.09质量%的P、0.005~0.09质量%的Co、0.6~1.5质量%的Ni及0.004~0.04质量%的Fe,剩余部分包括Cu及不可避免杂质,
Zn的含量[Zn]质量%、Sn的含量[Sn]质量%、P的含量[P]质量%、Co的含量[Co]质量%及Ni的含量[Ni]质量%具有20≤[Zn]+7×[Sn]+15×[P]+12×[Co]+4.5×[Ni]≤32的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铜合金板,其特征在于,
将导电率设为C%IACS、应力松弛率设为Sr%、在相对于轧制方向呈0度的方向上的抗拉强度和伸展率分别设为Pw、L%、其中Pw的单位为N/mm2时,在所述精冷轧工序后,C≥21、Pw≥580、28500≤Pw×{(100+L)/100}×C1/2×(100-Sr)1/2,相对于轧制方向呈0度的方向的抗拉强度与相对于轧制方向呈90度的方向的抗拉强度之比为0.95~1.05,相对于轧制方向呈0度的方向的屈服强度与相对于轧制方向呈90度的方向的屈服强度之比为0.95~1.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伸铜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伸铜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990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