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元素回收方法和元素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39119.9 | 申请日: | 2012-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2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26 |
| 发明(设计)人: | 粟津知之;杉原崇康;真岛正利;野平俊之;萩原理加;小林诚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5C3/34 | 分类号: | C25C3/34;C22B7/00;C22B59/00;C22C1/02;C25C7/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丁业平;常海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元素 回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元素回收方法,包括:
准备含有稀土元素的熔融盐的步骤(S10、S20);以及
步骤(S30),其中在保持一对电极部件(6、7、8、26、27)与所述熔融盐接触的同时,将一对所述电极部件(6、7、8、26、27)的电位控制在预定值,从而使存在于所述熔融盐中的所述稀土元素沉积在一对所述电极部件(6、7、8、26、27)中的一者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在沉积所述稀土元素的所述步骤中,所述稀土元素通过与形成所述电极部件(6)的材料合金化而沉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在沉积所述稀土元素的所述步骤中,对一对所述电极部件(6、7、8、26、27)的电位值进行设定,以沉积所述稀土元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在准备熔融盐的所述步骤(S10、S20)中,所述熔融盐含有两种或更多种稀土元素,并且
在沉积所述稀土元素的所述步骤(30)中,对与所述熔融盐接触的一对所述电极部件(6、7、8、26、27)的电位进行控制,以分离并回收不同种类的所述稀土元素。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包含于所述熔融盐中的所述稀土元素是通过化学方式由含有所述稀土元素的处理对象物(3)中溶出到所述熔融盐中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包含于所述熔融盐中的所述稀土元素是通过向含有所述稀土元素的处理对象物(3)施加电位从而以电化学方式溶出到所述熔融盐中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
准备熔融盐的所述步骤(S10、S20)包括:
准备具有导电性且含有稀土元素的所述处理对象物(3)的步骤(S10、S11);以及
在保持所述处理对象物(3)和电极部件与所述熔融盐接触的同时,将所述处理对象物(3)和所述电极部件的电位控制为预定值,从而根据所述电位将含有所述稀土元素的元素由所述处理对象物(3)中溶出到所述熔融盐中的步骤。
8.一种元素回收方法,包括:
准备具有导电性且含有稀土元素的处理对象物(3)的步骤(S10);以及
步骤(S20),其中在保持所述处理对象物(3)和电极部件与熔融盐接触的同时,将所述处理对象物(3)和所述电极部件的电位控制为预定值,从而根据所述电位将含有所述稀土元素的元素由所述处理对象物(3)中溶出到所述熔融盐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在使元素溶出的所述步骤(S20)中,对所述电位值进行设定以将所述稀土元素溶出到所述熔融盐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在将所述电位值设定为不同的设定值的状态下,多次进行使元素溶出的所述步骤(S20)。
11.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所述处理对象物(3)为稀土磁体。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所述处理对象物(3)为含有所述稀土元素的金属废料。
13.一种元素回收方法,包括:
准备具有导电性并含有稀土元素的处理对象物(3)的步骤(S10);以及
步骤(S30),其中在保持所述处理对象物(3)和电极部件与熔融盐接触的同时,将所述处理对象物(3)和所述电极部件的电位控制为预定值,从而根据所述电位值将含有所述稀土元素的元素由所述处理对象物(3)中溶出到所述熔融盐中,并使所述元素沉积于所述电极部件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在沉积元素的所述步骤(S30)中,对所述电位值进行设定以将所述稀土元素沉积在所述电极部件上。
15.根据权利要求5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所述处理对象物(3)含有过渡金属。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元素回收方法,其中,将氯化物类熔融盐和氟化物类熔融盐中的一者用作所述熔融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未经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911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